新民晚报新民网李若楠
申城连续高温天,老年病人和急诊、重症病人增加,医院日门急诊均超过1万人次。医院急诊增长至少20%,尤其是晚上、周末,急诊病人特别多。
医院儿科门急诊大厅。李若楠摄
夏季持续高温,哪些病最高发?我们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热伤风“伤不起”
案例一:即便已是傍晚,回到家的陈先生还是大汗淋漓。刚进门一阵凉爽,可随后就感到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冰凉凉地贴在身上,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第二天,陈先生就觉得鼻塞头疼,浑身酸痛。
案例二:佟女士最近一周多次带10个医院。因为反复发烧,小家伙的脸明显瘦了一圈。
网络图
专家支招:
天气炎热,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俗称的“热感冒”都在增加。成人一时贪凉,将室内温度调的很低,对着吹,或是洗了冷水澡,都可能生病,感冒发烧咳嗽接踵而来。对于儿童来说,一旦发烧,往往比其他季节更难退烧,很多孩子热度一周仍不退,这与夏季高温不容易散热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生表示,病愈需要一个过程,在已经合理检查和对症治疗的情况下,患儿家长或是成年患者不要过于心急,医院,反而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儿科主任许秀荷建议,空调不要持续开得时间太久,要适度通风,温度不要太低。
医院急诊科主任蒋兆华建议,市民多饮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并且保证充分睡眠。
“吃”出了问题
案例一:好友大排档相聚,孔先生吃了近2斤小龙虾,还喝了不少冰饮。大快朵颐之后,他因严医院,此时血压也偏低了。
案例二:年近七旬的王阿姨是典型的节省型,看看前一天做的菜还蛮好,闻一闻也没有异味,就没舍得倒掉,继续热来吃。可没过三个小时,王阿姨便感觉腹痛难忍,开始腹泻。
专家支招:
医院急诊科主任蒋兆华说,进入夏天以来,肠道疾病激增,每晚10点-11点有一波就诊高峰。其中以男性居多,30岁左右的中青年为主,夜排档成了腹泻的“重灾区”。夏季食物容易变质,生冷海鲜加重了腹泻风险。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欧强说,在门诊中,像王阿姨这样因为吃了剩菜剩饭发生腹泻的病人占了一半左右。7月气温升高,更适宜细菌增殖,食品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市民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进入夏季,由细菌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能出现明显高峰。蔬菜、水果要合理清洗、削皮;吃海鲜、涮羊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一般腹泻症状可逐步自行缓解,不要自行在无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如果腹泻症状持续,并还有便血、发热、脱水等症状,须尽快就医治疗。
大热天该重视防“暑”
案例:三十几岁的杨先生身体一向很好,可最近一周却持续全身乏力,医院急诊检查。医生询问后发现,高温来临,杨先生却开始晨跑锻炼。而杨先生的不适可能就是运动量过大所致。
专家支招:
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旭峰说,市民防暑意识提高,近期不止一名市民前来就诊,询问自己是否中暑了,其中有人描述自己挤完地铁之后出现不适。但从症状来看,目前还未接诊中暑病人。随着户外防暑措施日益加强,中暑病例在下降,但非劳力型的室内中暑要特别注意。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因素都容易诱发中暑。
为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时),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应做到大量饮水、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一旦气温升高到32.2摄氏度(90华氏度)以上,一定要开启空调
如果不具备条件,可前往有空调的室内公共场所避暑
避免正午时段外出
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并涂抹防晒霜
老年“隐性中暑”别忽视
案例:80岁老伯不舍得开空调,即便女儿一直叮嘱,他跟老伴也坚持白天不开空调。几天高温下来,原本就有老慢支的老伯,感到胸闷,气促,医院急诊室。
专家支招:
医院急诊科主任蒋兆华说,天气炎热,如果不及时采取避暑降温的措施,原本体弱的老年人基础疾病会加重。加上夏季出汗多,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也容易出现脱水的症状。另外一些老人高温天还坚持锻炼身体不减强度,往往适得其反。老年人要时刻记住补水,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
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白建文说,高温天气对体弱老年人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要注意老人可能会发生室内“隐性中暑”的情况。医生提醒:
家里有高龄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帮助他控制室温,若是老人在房里不愿开空调,客厅的空调要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