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暲从未领兵打仗,却授勋为开国中将,毛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同年9月,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所有人相继从周总理手中接过军衔命令状,只是其中有个人显得尤为特别。他叫傅连暲,是一位从未领兵打过仗的将军。但是他的功勋卓著,完全对得起中将军衔,毛泽东也说过他就是华佗。傅连暲将军年生人的傅连暲,早年由于父母工作需要去到福建省长汀县,医院亚盛顿医馆毕业后,医院工作。在那个动荡年代里,能够安稳度日是所有普通老百姓最大心愿,不过随着他在从医后见到了太多不公平,心中难免无法认同在乱世中只求安稳的态度。年5月30日,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前,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史记"五卅惨案"。原本是群众要求英国巡捕房释放当日上午在租界因发表演说被捕学生,结果巡捕真的开枪了。当场造成13名民众死亡,数十人重伤,还又逮捕余人入巡捕房。这是一场近乎席卷全国的反帝风暴,傅连暲所在的小小汀州城也陷入其中。看着城里的教会、学校里的学生都沸腾起来,医院时任院长赖查理怕得不行,连夜逃亡厦门。傅连暲给小孩子看病尽管汀州城处于闽西崇山峻岭之中,傅连暲当时也不过只是一名普通医生,但越发高涨的反帝风暴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于是在赖查理逃跑后,傅连暲签名通电反对英、日帝国主义,从而被推举为医院院长。至此算是掀开他投入革命的第一步。往后在各种先进思想的洗礼下,傅连暲从起初的同情革命想法,最终转换为我就是要参加革命。以心为灯,愿作生命的守护天使,悬壶济世,始终倾心于党。傅连暲可谓是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中。傅连暲正式投身革命,可以从两年后的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途径汀州,他无偿医治伤病员算起。年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江西南昌打响,创建革命军的序幕被拉开。起义结果是胜利的,之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消息很快也传到汀州城,再一次在傅连暲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不过起义结束后,起义军也遭到国民党军队全力追剿。于是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起义军从3日其陆续撤出南昌转而南下。没多久傅连暲便听闻,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共产党人,正在南下朝潮汕进军。傅连暲意识到,从南昌到潮汕,汀州城会是最近的一条路线,起义军很大程度会途径此地。而那时又正值三伏天,中暑现象本就常见,况且经过起义战斗后,起义军必然会有伤病员需要救治。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呼吁全程医护人员为未来可能会展开的救治工作做准备。果然,起义军途径了汀州城,他呼吁汀州全城医护成立的"医院"派上了大用场。得幸有医院提供医疗救治,否则起义军于8月下旬在壬田、会昌两地和国民党军队所打的两场大仗,造成的余人伤员的救治问题,将很难解决。傅连暲不仅是通过呼吁给起义军提供了伤员救治点,全程免费救治,他自己也是夜以继日的为伤员做手术,生怕自己慢一秒就耽误了救治工作。医院建院之初的影像某一天,傅连暲正在家中吃饭,医院一名女护士跑来说:起义军里一位营长腿骨被子弹打断,情况危急急需手术。话毕,傅连暲立马放下手中碗筷,三步并作两步那样跑去。只是没想到,他见到的营长好似并不在乎肿得很粗,已经红到发亮的伤腿。尽管因为失血过多,营长的脸已变得蜡黄,身体可见的虚弱,却还在与护士侃侃而谈,谈话中还有郎朗笑声发出,直到另一位医生说道"不锯掉是不行了"时,这个20岁出头的青年营长才紧张了起来。听闻腿要被锯掉,青年营长猛地抬起头说道:傅医生,不能锯!我是一个革命军人,在战场不没有腿!这句话让傅连暲很是意外,听着他毅然决然的口吻,他犹犹豫豫的告诉他不截肢可能会危及生命。结果他话音刚落,这位青年营长提高些许音量后,更加坚决的说道:医生,我的生命就是战斗,如果不能战斗我还要生命做什么!这句话宛如一把刀一样,直插入傅连暲心头。他被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随即点点头打算冒着风险试试保下这条腿,保下一名革命军人想要战斗的那份决心。后来青年营长的腿保住了,出院时傅连暲依依不舍地目送他离开。临走前那句"谢谢你,傅医生,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同情革命、爱护革命战士的医生"一直在他脑海中回旋。多年后这位营长也还记得傅连暲的恩情,去世前也不忘叮嘱家人,每逢中秋佳节,给傅医生祝寿。这位青年营长名叫陈赓,即后来震惊中原的大将陈赓。开国大将陈赓在傅连暲看来,他作为医者确实治好了很多病人,但他也从那些革命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所以他才会说:我当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病,但他们治好了我的心,一个真正中国人的心。可见这种在无法求得和平稳定的年代里的"相互救赎",才是紧紧连接革命者之间的那根绳索。"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魅力,使你见上一面,永远不能忘怀。"这是后来巳是将军的傅连暲谈到对毛泽东的首印象时所言。他第一次见毛泽东是在年3月14日。当天清晨,还处于睡梦中的傅连暲被一阵阵枪声惊醒。他立即穿好衣服跑出家门,那时街上跑动的人已经非常多了,他随即拦下一个人问大家何至于此。被拦下的人肉眼可见的高兴,气喘吁吁地告诉他:红军打来了,军阀郭凤鸣被打死了,汀州城的一大害被铲除了。天色渐明,街上人越来越多,自发涌向南赛广场。广场上有一处宽敞草地,中间有一个平时演习的土台子,毛泽东站上去用浓浓的湖南口音发表了演说,慷慨激昂间一次又一次的把现场人的情绪拉到高潮,傅连暲心中也再一次对革命有了更多认识。虽然这是傅连暲第一次见毛泽东,可他打心里有种熟悉感。或许是因为此前他给徐特立治病时,从他口中听了太多毛泽东的故事。也或许是因为他从瞿秋白给《湘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言中,有着"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这句话,他总觉得这个名字不陌生,这个人也很亲切。听完演讲后,医院工作,某一天正值巡视红军伤员时,助手告诉他:毛委员和朱军长来了。话毕,他连忙准备前去迎接。结果还没跑上几步,两人就已经来到他的面前。毛泽东紧紧地握住傅连暲的手,说:"你就是傅连暲医生吧,我早就听过你的故事了"。交谈之间,两人好似老友再见一般,竟然听不出来一丝陌生感。朱德也向他表达了南昌起义后,部队途径汀州时对傅连暲帮了大忙的感谢之情。随后他带着两位革命者前去视察病房,途中傅连暲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医疗方面的东西,这也让两位革命者一点一点地意识到眼前这个医生有些特别。后来三人谈到了当地医疗的情况时,傅连暲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当时本地正在流行天花,这是一种传染率非常高的烈性传染病。而此次前来的红军人数众多,如若有一人感染便很容易造成大范围扩散。所以他对毛泽东和朱德提出建议:红军全体战士都接种一次牛痘疫苗。两位革命者听完自然是高兴的,毛泽东还打趣朱德:好啊!我看就让朱军长带个头。朱德笑着表示,没有问题,不过就是要麻烦傅医生了。从第二天开始,好几天时间里,医院很是热闹。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医院门口排出了老长的队伍。傅连暲和护士们也顾不上休息,夜以继日完成了三千多名红军接种牛痘疫苗的工作。天花传播率确实很高,但有了傅连暲建议后,成功从源头制止了红四军军中天花蔓延,这对保护革命队伍起到了很大作用。经过建议全军接种牛痘疫苗事件后,傅连暲和毛泽东、朱德等人之间因为伤病员问题,交流慢慢多了起来,傅连暲的思想越发倾向革命。虽然他当时还不是红军,却打心里把自己当成了红军一员,并且全身心为革命建设提供支持。年的医院,已经成为了革命根据地在汀州城的重要支撑。傅连暲专为红军所创办的红色护士学校,也不断在为红军培训医护人员。同年秋天医院成为历史,"医院"挂牌。次年年初,中央苏区遭到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汀州城始终是待不得了。经过商议决定,待部队准备完毕后出发前往瑞金。毛泽东出发前,找傅连暲聊了聊,还问了他去留意见。或许是因为他早就在傅连暲身上,看到了革命者的身影吧。"跟主席到瑞金去",傅连暲毫不犹豫说出的这句话弄得毛泽东都意外了。医院旧址可是医院怎么办?傅连暲回答道:搬到瑞金去!医院呀,要怎么搬?傅连暲说到做到,在说服家里人全部迁至瑞金后,他倾其所有雇了百余个挑夫,历时两个多星期,无数次往返后,终于把"整个"医院搬到了瑞金,医院也因此正式创立,这也是中国共产医院,第一任院长就是傅连暲。医院到处可见医院的影子,因为除了房子、地皮没法搬,像是桌椅、病床、医疗仪器等统统是从汀州城搬来的。就连手术室、诊疗室装有的玻璃门窗、百叶窗,也都统统拆卸下来一并搬到瑞金来了。这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校长钟有煌,医院完成搬迁后去参观时的感想,可见当时傅连暲为不耽误红军医疗工作,做出了多大努力。"你马上到我这来一趟",年9月一天中午,张闻天在电话中的语气充满着焦急。当时傅连暲就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果不其然当他赶到张闻天住处时谢觉哉也在,大家的表情中全是焦急与担忧。原来是因为在反"围剿"行动中,毛主席过于操劳身体抱恙,已经好几天高烧不退,三天滴米未沾,大家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便想到了傅连暲。了解完情况后,傅连暲便开始准备前往毛主席所住地雩都(今于都县)。准备好医药箱后,傅连暲骑上骡子就出发了,从医院到雩都足足有里路程,他星夜兼程顾不上休息,才一天急行军就到了。抵达目的地后他连汗都来不及擦,就直奔毛主席房间。看见眼前这个躺在一张简陋的床板上的虚弱病人,傅连暲心都揪到了一起。体温表上"41度"的数字,看的是傅连暲更加紧张。50年代中华医学会傅连暲会员证经过一系列检查后,他确定毛主席是患上了恶性疟疾。好在随身有药,经过治疗后他叮嘱医助一定要给主席多喝水。当晚他也就住在了主席旁边的房间里,准确来说是熬了一整晚。隔壁房间每一声咳嗽,都牵动着他的心,生怕出现其他问题。好在第二天体温开始下降,他脑中的那根弦才松了些许。不过第二天他还是不敢完全松懈,依旧守在隔壁房间,不敢放心入睡。好在第三天,体温表显示降到38度,晚上他才敢真正的睡上一觉。翌日清晨,迷迷糊糊中他意识到床边有人,定睛一看是主席。正当他准备起身时,主席连忙说让他别动,快快躺好,这几天辛苦了,多休息休息。看着已经能够起来走动,说话声也不见无力迹象,傅连暲想着主席应该时有所好转了。但依旧不放心的他,还是起身拿出了体温计给主席量体温。果然主席那笑着所言的"我已经好了"是大实话,体温真的只有37度了。傅连暲悬在胸口的那块石头,终于是放下了。此后"华佗"之名成了傅连暲标签之一,因为毛主席在恢复健康后都说:我们现在也有华佗了,傅医生就是华佗。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包围追击,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傅连暲也跟着去了。虽然傅连暲自己是医生,救死扶伤无数,可他自己的身体却算不上康健。他早年就有患过肺结核,常年奋斗在医疗事业上,饮食也不规律,胃病也时常犯。踏上红军路之前,痔疮也复发了,经常痛的说不出话来。长征路上,多次的战斗和连续的奔波,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好几次还昏迷在行军路上。甚至还有一次,为了不影响行军进度,他拖着已然虚脱的身体坚持骑马随部队出发,结果连人带马一同跌进河里,战友们差点儿就没把他从鬼门关给拉回来,着实把同行的战友们吓得够呛。最右为傅连暲他自己的身体,他必然是明白的。作为红军战士,他也明白长征路上充满着危险,这条路很可能就是一条不归路,他也终将会变成不归人。但是他还是决定前往,因为长征路上条件非常艰苦,伤病员会有很多,他明白大家需要他,离不开他。于是他把想法讲给了家里人听,医院搬到瑞金不一样。因为上一次是商量,家人有意见他选择了说服,最终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可这一次踏上长征路的决定,他更像是一次通知,仅仅是通知家里人他必须去。想必家人里也是明白他的革命信念有多强烈,所以才在傅连暲出发前没有多说什么。虽然他本来只用负责朱德的保健工作,可在艰难条件下,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病痛都会出现。他不仅让身患旧疾的周恩来,一点一点的恢复健康之态,还治好了邵世平、王树声等人的伤寒之症。途中任弼时妻子陈琮英临盆痛得直打滚,也是傅连暲立马奔走到身边为其接生。红军路上本就是地为床天为被的日子,陈琮英生产的房子里同样是连一盏煤油灯也没有,于是只好让任弼时高举红烛才取得些许微光。生孩子本就是大事,任弼时在旁边也是着急的满头大汗,却又不敢一直询问情况如何。好在这个生命似乎是注定要陪着红军战士走长征路的,凭借着微弱烛光和傅连暲的努力下,小生命安全来到了这个世上。呱呱坠地的哭声,好像每一位红军战士都听到了。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不仅是惊喜,也给大家带来了我要活下去的希望。而除了给陈琮英接生过,贺子珍生产时也是他一直守着。傅连暲著写书籍因为长征路的条件真的太艰难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疾病都可能发生。有条件解决到还好,如果没有条件怎么办?那就就地取材,创造条件。好似在傅连暲手里,任何疾病都可以被治愈。话说牙疼不是病,疼来要人命,就在途中真有一名红军战士牙疼,疼得直打滚的那种。经傅连暲检查后说是蛀牙。那拔掉不就好了么?可是由于伤病员太多,麻药已经没有了。傅连暲灵机一动,天气这么冷手脚都能被冻得麻木,牙齿也行呀!于是他用手捏了一个小雪球放到战士的蛀牙上,等到蛀牙四周被冻麻木,傅连暲就为其拔掉了坏牙。行军途中经常出现医药短缺的情况,西药不够就用草药,于是傅连暲经常带着指战员一起山林间、草丛中挖草药。因为大部队人数太多,傅连暲怕医护人员不够用,他便开始教战士们一些简单的止血、消毒、包扎等方法,这些也为减伤红军非战斗性减员提供了帮助。慢慢的,"红军华佗"也就在军中传开了,谁人都知红军队伍中有个神医华佗,名叫傅连暲!红军过雪地眼见前方道路越发艰难,皑皑白雪路上行军,御寒必然是个大问题。于是傅连暲向军委提出用辣椒驱寒,建议在翻越雪山前每名战士都喝上一碗辣椒汤。然后也随身带些干辣椒,在坚持不下去的吃下去,可以增加抵御风寒的能力。得到许可的战士们一人一碗辣椒汤下肚,各个面红耳赤开始翻越雪山。不得不说这办法当真是有效的,一个个生命成功爬出了雪山,走完了长征路,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而这一路上,傅连暲的存在当真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红军奔向最后的胜利。历经千难万险后,傅连暲所在红军部队终于顺利抵达陕北延安。在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医院院长的日子里,他认识了一名世界名医,名叫白求恩。两人很是投缘,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并且只在延安待了三个星期的白求恩在临走前,还特意给傅连暲做了痔疮手术,解决了折磨他多年的痛疾。白求恩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身上充满着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他身上对待科学的那种严谨态度,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傅连暲。国内动荡不安,本身是该中华儿女自己去解决的,可白求恩一个外国人,却也愿意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远万里前来,和中国人民在艰苦的地方同甘共苦。这种精神态度给了傅连暲很大冲击,每一次交流都能激发出他内心更多的革命热情。一天晚上,傅连暲的革命之火燃烧得非常旺,于是他伏案于桌前,做了一件他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写了几乎一个通宵。第二天,他迈着激动却又沉重的步伐,将申请书上交到中央红组织部长陈云手上。等待过程中是艰难的,因为他害怕被拒绝。事实证明,傅连暲一心为党的态度明眼人都看在眼里,连毛主席和陈云都站出来证明他对革命的一腔热情。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队伍中多了一个名字,叫作傅连暲。年9月,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名单中,傅连暲显得格外特殊。因为他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只是一心投身于医疗救治工作中。但他对党的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他绝对对得起中将之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zl/91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