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经历战乱灾荒成分不好对象难找屡被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他获诺贝尔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科学最高奖项,但他说:“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个人也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叶归根。”

他母亲从小就告诉他:“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他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日军空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读大学,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大学毕业一直在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8年,在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

他的前半生历经周折,但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的最大心愿是愿天下人有饱饭吃。他目睹无数中国人挨饿,甚至饿死。他说:“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两个金元宝买不到一个馒头。”

面对西方的质疑,袁隆平说,中国人能养活自己!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增强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也能为解决全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作贡献……

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种子离不开土地,他一辈子都在稻田里度过。他说:“我们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袁隆平生活的时代,就是我们的父辈、祖辈的时代。他见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积弱积贫,并为之奋斗一生。

活着,为自己,更为他人,生命才有意义。

01战乱中成长

从他降生到中学,他随着父亲辗转了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南京。

在重庆,日军的飞机从他头顶扔炸弹,他看到空袭之后的尸体。

抗战胜利后,年,袁隆平在汉口博爱中学读高一。

这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一心要参赛。老师见他身材矮小,没推荐他参加。比赛当天,他尾随参赛同学溜入赛场。老师不得不同意他试一试。这一试,他居然游出预选赛第一名的成绩。在全省比赛中,获得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这时,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

02红旗下成才

年8月,袁隆平考上重庆相辉学院。

他在自传中说,这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他们参观一个园艺场,美丽的花,还有红红的桃子、水灵灵的葡萄……电影《摩登时代》,卓别林一个伸手就有水果吃、牛奶喝,实在让人神往。

年11月,重庆解放了。随后,相辉学院与四川省教育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等10所综合大学中的农学系合并成为西南农学院。后来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在西南农学院,袁隆平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读书、拉小提琴、游泳是他一生的三大兴趣。

他最大爱好是看书,爱逛书店,喜欢购买英文杂志。他不仅阅读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还接触了当时欧美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这为他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喜欢小提琴。大一时,他听到隔壁宿舍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情不自禁敲开隔壁房门,拜拉小提琴的同学为师。从此,小提琴就是他的好朋友。

西南农学院依山而建,脚下就是嘉陵江。他经常与同学结伴畅游嘉陵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袁隆平作为西南农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夺取了西南地区游泳比赛第四名。前三名进入国家游泳队,他与游泳运动员擦肩而过。年抗美援朝运动中,袁隆平报名参加志愿军,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当时大学生很少,飞行员高中生就行了,国家要求在校大学生继续就读,以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

如果袁隆平成为一名运动员、飞行员,中国将失去一位天才的科学家。

03命运将他带到田野大地

年的袁隆平

年7月,大学毕业时,他希望自己留在重庆的某一家农业科研单位,重庆也是少年成长的地方,对重庆有一份特殊情感,而且在城市搞研究更容易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当然,他也愿意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代青年的志向。

袁隆平带着毕业分配通知书,到湖南省农业厅去报到。到农业厅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湘西的安江农校,这是湖南最偏僻的一所农校。

袁隆平的父亲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这样的家庭背景影响到他的毕业分配。袁隆平的同学中,没有人比他分配这么偏僻的,很多同学留在城市里搞科研。

从毕业到报到,再到安江农校,行程余公里,但先后乘火车、汽车、马车,最后徒步翻越雪峰山,历时半个多月。

走进安江农校,袁隆平大吃一惊,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如此简陋。

农校就是坐落在一所寺庙中,寺庙的十几间破败不堪的平房当做教室和宿舍。上下课就是敲钟为准,铛铛的钟声响彻山川。安江农校的学生都是农民子弟,家里经济都比较困难。学生们背着背篓,装着干粮来上学。夏天穿草鞋,冬天没有棉裤、没有棉袄,冻得直打哆嗦。袁隆平除了自己穿的一套厚衣服,其它都送给了学生。他对学生的厚爱,后来也救了他自己。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总有学生暗暗护着他。

年的“大跃进”,学校停课,袁隆平也带领学生加入“大炼钢铁”队伍中。在全国大放卫星时,袁隆平带领学生高农作物高产试验。他们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嫁接后的红薯长势良好,最大的一蔸重达13.5公斤。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了现场会。

袁隆平还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在“大跃进”狂潮中,袁隆平的试验小有名气。

但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结出的种子仍然是月光花,而不是红薯。为什么这些嫁接的植株的种子没有遗传性,袁隆平开始杂交作物的思索。

04踏入水稻杂交的研究大门

“大跃进”后,遭遇三年经济困难,由于缺少粮食,很多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为了自救,农校分给每位教师一份自留地,袁隆平种上葛根、萝卜、芋头、红薯等作物,依靠这些作物度过粮荒难关。

有一次,袁隆平看到一个学生面黄肌瘦,就叫他到宿舍里,炖了一大盆萝卜,没想到学生一口气吃个精光。

日本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走在前面,后来为什么停滞不前了?袁隆平说,他们没有挨过饿。看到千家万户的饥饿,袁隆平决心要解决吃饭问题。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细胞遗传学认为: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

此前,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都专家在研究,他们认为杂交有优势。袁隆平决心继续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杂种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大学毕业7年后,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自留地里作试验,看着秧苗拔节、分蘖、抽穗……有一次,他发现一株水稻王子,长得出类拔萃。

袁隆平意识到这是一株不寻常的水稻,通过实验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杂交有优势;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也就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因为水稻之所以会天然杂交,关键就在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要证明自己的理论必须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

05迟来的爱情

青年时期的袁隆平和邓哲

水稻雄性不育株没找到,自己的爱人也没找到,对于年过30的袁隆平来说,人生是一个低潮。

安江农校对面是黔阳一中,袁隆平给一中上农技课。上课期间,结识了一位教化学的女教师,两人很投缘,一起谈了三年的恋爱。后来,女教师决定分手,因为两人家庭成分都不好。袁隆平不死心,还在等她。后来,她结婚生孩子了,袁隆平就死心了。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坏蛋”,改革开放前“血统论”横行,成分不好的人升学、就业、婚姻、社会地位都受到影响。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年的反右派斗争中,袁隆平没有参与“大鸣大放”,他的兴趣在水稻,躲过一劫,只是被内定为“中右”。但成分不好始终影响着他。

年,袁隆平到农校已经十年了,从23岁到33岁,转眼成为大龄青年了,同事和学生们都替他着急。他们给袁隆平介绍一位名叫邓哲的姑娘。

邓哲比袁隆平小8岁,眉清目秀,是安江农校毕业,文体爱好者,很活跃,还是女子篮球队长。毕业后,分配到黔阳县西路口的农技站工作。家庭出身不好,一直没谈恋爱。

在乡镇工作的青年择偶是很难的事,当时要考虑双方都是非农业户口,要有一份工作,还要家庭成分好。原本乡镇就没几个知识青年,这么一筛选,合适的就寥若星辰了。有一次,邓哲到农校参加篮球比赛。休息时间,同事趁机邀请邓哲到袁隆平宿舍喝水。袁隆平回忆,由于仓促没来得及收拾,打水给邓哲洗手,偏偏水盆漏了一个洞,墙角还有没洗的臭袜子。邓哲感到,袁老师的确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不过,邓哲对袁隆平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还是有意见的。

袁隆平说,从介绍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速战速决。年春节,正月初五,袁隆平的单身宿舍只有一张书桌、一张单人床,同事们送来一顶新蚊帐、新被褥,花5元钱买了糖果。袁隆平和邓哲也没穿新衣服,给大家分发喜糖,就算结婚了。

晚年的袁隆平和邓哲

06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婚后,袁隆平不仅多一位生活伴侣,还多了一位科学研究的战友。

年6月,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夫妻一同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在酷暑中,他们踏遍每一道田垄,越过每一道水沟,一无所获。到第16天,他们才发现一株雄性不育株。

就在兴高采烈时,邓哲突然便一头栽倒在稻田间。袁隆平知道一定是中暑了。

从年夏到年夏,袁隆平与邓哲在安江农校四周的稻田大海捞针,勘查了14万余株正在扬花的稻穗,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根据两个春秋的试验数据,袁隆平写出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年2月刊发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讯》。这篇论文是袁隆平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袁隆平说,当时工资73元,中英文稿费一共60多元,算是一笔巨款了。

07“文化大革命”中坚持研究

年,袁隆平(左三)和同事在稻田里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里粘贴“向资产阶级反动知识分子袁隆平猛烈开火”“砸烂袁隆平的狗头,砸烂资产阶级的盆盆钵钵”“打倒篡改毛主席‘最高指示’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袁隆平”等大字报。

一向不关心政治的袁隆平预感,自己将被批斗。邓哲安慰他,大不了,我们回家做农民。

被打被骂,袁隆平不怕,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60多个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钵盆全部被砸碎了,秧苗被踩踏成稀巴烂。这是三年来千辛万培育而来的心血。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袁隆平的两个学生偷偷从中留存了三盆不同类型的秧苗,藏在学校苹果园的臭水沟里……

工作组在揭批袁隆平时,翻出国家科委发来的一份公函,这份公函拯救了袁隆平。这份公函是时任国家科委党组书记聂荣臻签发的,认为袁隆平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若能研究成功,必将给水稻产量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长。公函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情形发生转变,工作组特许他每天上午不参加运动,搞他的杂交水稻试验。

年年初,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育”课题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第一年发给元的科研经费,以后逐年增加。学校决定给袁隆平配备两名助手,好日子似乎开始了。

5月19日,袁隆平来到试验田。一看,脸色发白了:试验田被破坏,秧苗被横扫一光,不知去向。他连忙到四周查找秧苗的下落。终于在一潭污泥里,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在一口水井里,捞出五株秧苗。他发现秧苗被扔到水井里,学校用抽水机把井水抽干,井底的秧苗打捞上来了,但已经全部沤烂了。

有人说,袁隆平以科研为名,骗取名利,连续几年不出成果,无法向上交代,所以,“自导自演”这起事件。

随后,袁隆平被下放到溆浦县低庄煤矿去劳动锻炼。袁隆平的两个助手给国家科委发去了求助电报,给省科委发去了一封信反映情况。国家科委、湖南省科委和湖南省农业厅先后派人来调查,下达指示:让袁隆平返校主持杂交水稻的科研,保障经费到位。

08奔走海南、云南之间

年,湖南省委指示将水稻雄性不育的科研项目从安江农校转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在农科院成立“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协作组”。

袁隆平调离安江农校。从此,袁隆平与邓哲两地分居,只能鸿雁传情。

为了让袁隆平安心科研,湖南省委还安排邓哲调往安江农校图书馆。邓哲将母亲和家婆以及孩子们全部接到安江农校,算是有一个比较安稳的家了。海南岛常夏无冬,光照充足,每月日照小时以上,最南端可达小时,人称“育种者的天堂”。从年开始,袁隆平和助手每年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稻的育种和制种。他们住在茅草房里,没有床,只好打地铺,生活十分艰苦。没有电灯,夜晚,点蜡烛、煤油灯看书、写稿。

没有人为的破坏,他们实验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呢?

一不小心,他们的秧苗被老鼠偷吃……年冬季,袁隆平和助手来到了另一个育种基地——云南省南部的元江县。

一天夜里,他们遇到滇南大地震。他们刚冲出房间,房屋就垮了,种子和资料全部被压在废墟里。

天亮以后,他们扒出了衣服、被褥和正在催芽的浸种小布袋,搭起窝棚坚持实验。从海南到云南,袁隆平一遍又一遍地来回穿梭,始终没有攻克难关。他想,是不是因为植株的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近,近亲繁殖?袁隆平决定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用籼稻与粳稻杂交,同东北或日本的粳稻杂交,打破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僵局。

09一株神奇的野生稻

袁隆平参加年全国科技大会

年11月,袁隆平独自北上进京查阅资料,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继续在海南岛寻找野生稻。

此时,野生稻正值扬花抽穗的旺盛期,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闻讯赶回海南岛,他说:“它是一粒野生的种子,不知哪一类候鸟将它吞进肚里,用它分泌的胃液将其雄性抹去了,而保留了它的雌性,并把它排出体外。命运使得这两粒种子在这美丽的原野落地生根,是李必湖和冯克珊的伟大发现,赋予了它生命的崭新意义。”

袁隆平给这株苗起名为“野败”,这是后来杂交水稻的鼻祖。

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广泛选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以及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先后筛选出了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年10月,袁隆平赴苏州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科研会议。会上,袁隆平宣读《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后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长长的生命链条中,我们承前启后,正在从无限走向无限;“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人类创造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辛业芸访问整理:《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郭久麟:《袁隆平传》,西南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jc/94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