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7月26日报道:随着申城气温的节节攀升,中暑患者开始多了起来。东方网记者今天从市急救中心获悉,今天,中心城区已急救11名中暑人员。医生提醒,中暑不止发生在户外,如室内环境闷热也可能引发中暑,老年人和儿童尤为需要注意。
急救车;出车逼近全年高峰
据悉,由于上海连续高温,中心城区急救车出车车次比平时增加5%左右。急救车的用车量逼近全年最高峰。随着中暑、心梗等患者增加,日均出车量在0车次左右。截至记者发稿前,今天上海中心城区已急救11名中暑人员。而昨天接送的中暑患者也达到了9人,以中老年等体弱者居多。
此外,医院已经陆续接诊了几例热射病患者。其中,医院今天接诊了一例热射病患者。家住川沙的51岁薛先生,今晨与朋友一同出门去好友家,两人在烈日下走了几公里后,薛先生突然全身抽搐、神志不清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朋友见此情形,赶紧将其送医院急救,当时测体温达42℃,经简单处理后转至医院救治。
据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万健介绍,薛先生急诊测体温41℃,血压下降至81/55mmHg,经诊断为中暑、热射病,经抢救,目前患者神志已转清,其他生命体征仍需进一步观察。专家提醒,市民一旦发现中暑病人,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地方,让患者躺下休息,解开衣扣,脱去衣服,向身体上喷洒凉水降温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腹股沟等处降温,并给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及时拨打医院接受治疗。
警惕!中暑不只发生在户外
预防中暑,最关键的是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急救人员提醒,午后高温时段,老、弱、病、幼人群,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时间,因工作需要无法避免高温工作的,应采取通风、防晒、及时饮水和休息等防暑降温措施,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随着高温天的密集降临,中暑病人还将进一步增加。东方网记者今天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获悉,往年中暑病人的高峰期集中在八月初,今年上海出梅较晚,因此现在还不是中暑病人最多的时期。据悉,出梅以来,该院急诊内科的就诊量已经增加了两成左右,目前较多的是热伤风患者,几周后还将迎来中暑高峰,市民需做好防护。
需要警惕的是,中暑并不只发生在户外,如果室内环境闷热,也可能导致中暑。医院急诊科的王蠡医生告诉东方网记者,一些老年人不舍得开空调,高温天在屋子里闷久了,也会出现中暑。“当出现胸闷、头晕、恶心等症状时,有可能就是中暑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开空调降温,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马上喝一些盐开水,但如果症状长时间不缓解,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