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3日05:34:48进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物候
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初候,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运气
处暑
辛丑()年五运六气,全年中运为水运不及,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下半年太阳寒水在泉。湿气和寒气为全年气象的主要特征,还会受到风气的影响。水运不及之年易伤肾、脾、肝系统。
辛丑年是气克运的天刑之年,天刑之年气候变化较剧烈,极冷极热、暴雨干旱时而有之。凡逢阴干之年,不及的岁运与客气的在泉之气五行属性相同的年份即为同岁会年。同岁会之年病势徐缓而持久,在养生调理上更需要持之以恒,勿急于求成,顾标不顾本。
水运不及之年,病多见腹满身重,濡泄,阴寒疮疡,腰股疼痛,腘、腨、股、膝活动不便,心中烦闷,两足痿软清厥,脚下痛,甚则足肿;肝木之气来复则易见筋骨拘挛,肌肉瘛,两眼视物昏花,肌肤发疹,痛于心腹等。
地气(在泉)太阳寒水主之。太阳所至为寒雾。其化从本标。当其时寒气至而热气应者。地气之平也。寒气淫胜,天地间凝肃惨栗。人们多患少腹疼痛,牵引睾丸、腰脊,上冲心脘作痛,出血,咽痛,下巴颔肿。
大暑(.07.22)至秋分(.09.23)为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相火。《内经》云:“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痞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立秋处暑二节。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
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养收
处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处暑节气即为“出暑”,从三伏天末伏结束进入伏后调养。此时宜在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基础上,注重阳气的收降伏藏。秋季应收,此时宜借助金秋之力逐渐收降阳气,补益中下焦,固本培元。为冬季阳气封藏打好基础,避免“逆之则伤肺…奉藏者少”的情况。
下半年秋冬寒湿加重,从现在开始就要避免或提前解决“冬至重病”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下半年秋冬能否过得安稳,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三伏天排出寒湿邪气之后,阳气的收降至关重要。阳气收降得好,身体能量储备充足,自然能够很好应对秋冬加重的寒湿。
在全年水运不及,湿气和寒气为全年气象的主要特征的时相框架下。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相火。太阴湿土所带来的湿气影响较为明显,与热叠加为湿热,与寒叠加为寒湿。
南京新冠肺炎病例虽然是在大暑、小暑节气发病,但是很多舌苔不是很红,还是以白腻为主,暑湿不显著,依然存在寒、湿特点,与之前其他地区新冠肺炎病例的中医病邪有类似之处。
《内经》: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湿热的根本是因于湿,所以健脾祛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格外重要。目前全球疫情还远未结束。新冠为湿毒疫,注重祛湿,或兼驱寒,或兼清热,能很好预防疫情。正气存内,强健体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积极养生调理,提前预防,扶正气,避邪气,有备才能无患。
处暑节气宜健脾祛湿,畅旺中焦阳气,借助金秋之力,收降阳气,温肾固本,为冬藏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固护中下焦阳气的基础上,培土生金,健脾益肺,通阳驱寒,通过出汗等方式排出体内寒湿、郁热。根据具体情况滋阴润燥,收降上焦虚热。
健脾祛湿,增强运化,避免湿邪困脾。这是贯穿全年的养生重点。由于全年水运不及和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的影响。今年全年湿气很重,雨湿属于土类。近期各地雨水相较往年明显增多,如果当地降雨明显增多,要特别注重健脾祛湿。
舌体胖大、有明显齿痕,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调养脾胃,健脾祛湿。饮食宜有所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冰寒食物。排便是否顺畅,是否有腹胀等失衡表现,是判断脾胃升降是否正常的简单标准。
体内垃圾湿气能及时通过大便排出,利于人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和正气的巩固。越是湿气重,气候温热,湿热交争的气候状况下,中焦脾胃的畅旺就尤其重要。
补肺益气,通阳驱寒。最近疫情又出现新的发展,补肺益气是新冠疫情笼罩下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疫的重点。人体适应天地气候变化靠的是肺系统,天刑之年气候变化剧烈,局部地区出现灾害天气。人们易受虚邪贼风的影响,应避免受风着凉。
处暑节气由暑热逐渐转为秋凉,应更加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秋季应肺,肺气足,肺主宣发,可通过发汗的方式将体内寒邪、郁热等及时排出。
脾土、肺金藏象系统失衡:亿草十八宝以元阳、四阳、五阳为主,配合一阳、元气、元阴、四阴、五阴、二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中府、中脘、章门、天枢、阴陵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列缺、合谷等。
温肾固本,固护阳气之根。今年全年水运不及,根本动摇抵抗力、免疫力都会随之下降,也会产生许多虚火上浮的失衡。如腿脚冰凉、口腔溃疡、头疼头晕、烦躁失眠等。
今年要格外注重温肾固本,使真火伏藏,命根永固。一方面命门火生脾胃土,也会反过来增强脾运化湿气的能力;另一方面相火在位,蒸腾气化功能正常,也能够更好地化生津液。
肾水藏象系统失衡:亿草十八宝以元阳、一阳为主,配合五阳、元气、一阴、二阴、三阴、一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命门、八髎、关元、中极、太溪、涌泉等。
强壮心阳。根据《黄帝内经》文字传承,今年肾系统失衡会进而影响心系统出现“心如悬,病本于肾”的情况。如有手麻、舌麻、舌歪、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头疼头晕、呼吸急促、心脑血管失衡的人应及时调理,必要时及时就医。宜午睡养心,保持心态平和,常按揉神门、内关附近明显压痛,可有效预防心系统失衡。
心火藏象系统失衡:亿草十八宝以元阳、二阳为主,配合三阳、元气、元阴、一阴、二阴、四阴、二清等辨证食用。艾灸选穴建议:巨阙、心俞、神门、通里、内关等。
根据实际情况温阳散寒祛湿,滋阴润燥,清热解暑等,可参考《年五运六气养生》:
四之气主:正常气候,天气由热转凉,风雨适度,燥湿相济。失衡表现:此气蕴有湿邪,且有早秋温燥之气,脾胃功能虚弱之人,易于感受湿邪,多表现为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沉重,肢体困倦,胸痞脘闷,腹胀纳呆,呕恶便溏等失衡。养生调养时宜芳香化湿,可选用元阳,5阳,4阳,2清,5阴辨证食用。阴虚有热之体,易感早秋湿燥之邪,多表现为发热,唇口干燥,口苦口渴,干咳少痰,便秘尿赤等失衡。养生调养时宜清热润燥,可选用元阳,5阳,2清,元清,4阴,5阴辨证食用。
在局部地区,可出现下列气候:
气候燥热,雨水过少。在这种气候影响下,易于感受火热之气或燥热之气。感受火热邪气,多表现为发热而不恶寒,烦渴冒汗,口苦咽干,头目眩晕等失衡。养生调养时宜清热泻火,可选用元阳,2阳,5阳,1清,3阴,2阴辨证食用。感受燥热邪气,多表现为发热,口鼻唇舌干燥,尿短赤,皮肤干燥瘙痒,口渴能饮,干咳或咯血等失衡。养生调养时宜清热润燥,可选用元阳,4阳,5阳,2清,4阴辨证食用。
气候寒冷,雨水过多。在此气候影响下,平时脾胃虚弱之体,易于感受时令之寒湿。鉴于寒湿侵入人体部位之不同,表现为:其一,寒湿困表:多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沉重疼痛,肢体倦怠,有汗或无汗等失衡。养生调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可选用元阳,4阳,元气,老姜汤辨证食用。其二,寒湿入里:表现午后发热,形寒肢冷,胸闷脘痞,腹痛,呕吐,纳呆,腹胀便溏等失衡。养生调养宜温阳散寒祛湿,可选用元阳,2阳,5阳,元气,老姜汤辨证食用。
生活调养建议
处暑
1、宜早睡,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才不容易上火。
2、适当出汗利于体内寒气排出。有太阳宜晒背,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3、晨起宜饮用老姜汤健脾益肺,祛湿气。下午晚上宜饮用乌梅汤滋阴润燥,藏阳固本。
4、睡前泡脚,解乏驱寒,引火归元,收降阳气。
5、保持心态平和,心情舒畅。
6、饮用温水热水,减轻脾胃负担。
亿草十八宝时令养生
处暑
顺天应时,增强体质。
7点:元阳2、四阳2、老姜汤1
17点:元阳2、一阳2、元气2、乌梅汤1
21点:元阴2、四阴2、乌梅汤1
节气灸选穴:命门(洛书)、关元(河图)、上巨虚(中土)。
灸前:元阳、四阳、五阳各2~3支
灸后:一阳、五阳、元气各2~3支
小儿节气灸:身柱、神阙(肚脐)、涌泉。
每个穴位3-5遍中土灸法,熟练者身柱或神阙可用河图灸法。身柱通调小儿百病,常灸身柱可提升免疫力与抵抗力,促进骨骼生长与智力发育。神阙健脾胃、通肠道;涌泉滋阴润燥、引火归元。正气存内,自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
灸前:元阳、四阳、五阳各1~2支
灸后:一阳、五阳、元气各1~2支
如需查询各地亿草堂,请致电-
-相关阅读-
莫斯阳丨过敏性鼻炎艾灸调理感受
张英丨让孩子爱上艾灸——孩子发烧、腹泻等常见病的艾灸建议
新一波疫情丨“亿草三板斧”应对之策
牛秀琴丨十八宝和蕲艾在调理慢性病中的应用(二)——肺纤维化
你所不知道的亿草十八宝六大特点
艾灸佳品,亿草专用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