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暑节气既要防ldquo中暑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宋代诗人曾几的

这首《大暑》

道尽了这个节气的

多少闷与热

大暑

是夏季

的最后一个节气

时值每年

公历7月22~24日

当太阳到达黄经°时

今年大暑具体为

7月23日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气候炎热程度的节令。

大暑时节,长江中下游等地常出现高温伏旱,苏、浙、赣等地区处于炎热少雨的季节,滴雨似黄金,农谚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

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之说。

正所谓“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否则容易中暑。

而中医理论认为:“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

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

所以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

人们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不得不从事高温作业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并备好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在大暑期间,人们对中暑的预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阴暑证的认识却往往不足。

《时病论》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因为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

阴暑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

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一则有利于健康,二则节能,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同时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白居易《消暑》可供大家共勉。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大暑节气穴位保健推荐

大暑节气穴位保健当以健脾养肺为原则,推荐按摩足三里穴和肺俞穴。

01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等。

02

肺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上方取穴标志: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突起——第七颈椎,再向下数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根据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为3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1.5寸处为肺俞穴所在。

作用:用于治疗颈肩疼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善于治疗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气喘等

大暑节气膳食推荐

(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

《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冬瓜淡菜眉豆煲鸡脚(3人量)

食材:鸡爪8-12个,淡菜10只,带皮冬瓜克,眉豆50克,花生50克,陈皮1瓣,生姜3-5片,食盐适量。

做法:鸡爪洗净焯水,带皮冬瓜切大块,淡菜、眉豆及花生浸泡备用。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5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冬瓜清热利水、除烦止渴,淡菜补肝肾、益精血、去虚火,眉豆健脾益肾,花生补血养心,陈皮理气化痰,生姜温中和胃。各物共成此汤,味道甘淡清甜、温凉适中、消中带补,适合大众消暑化湿食用。

小贴士:暑热太盛可加绿豆30-50克同煮。

供稿:医院治未病中心林嬿钊谭健成

编辑:王军飞责编:宋莉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下方在看

更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jc/91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