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时间:年7月6日23:14:20
农历:二〇二〇年五月十六,星期一
庚子年癸未月庚戌日
1、避免暴晒,应注意休息,适当午睡;2、宜在早晚做低强度运动;3、饮食宜温软、忌生冷;4、注意心情平和,收神畅气。小暑节气的艾灸
艾灸作用小暑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
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小暑节气到来了。在节气中,小暑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也意味着一年中冬病夏治收效显著的三伏灸时节到来了。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24节气的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就是“潜伏”“伏邪”的意思。闷热潮湿的时候也是各种病毒细菌活跃滋长最快的时候,引发各种疾病,比如:急慢性肠胃炎、食物中毒、风湿关节炎、水肿、呼吸道感染、胃肠湿热感冒、皮肤过敏等等。
什么是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冬病有两大特点:
1.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
2.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如80%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入冬以后,咳嗽、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疗法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冬病夏治”具体是指哪些病?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梅气)扁桃腺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还有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并趁其缓解时采用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夏天和三伏天正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机,此时天、人气机生发最旺,艾灸时会出很多汗,有利于寒湿的排除,效果都非常好。
三伏灸
盛夏里的三伏天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皮肤腠理开泄,此时若在人体一定穴位上施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药性最容易经由穴位直达患处,可以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效果最好,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三伏灸”疗法。
“三伏灸”是以中医“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借助艾草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伏灸有哪些好处?
三伏灸的第一大好处
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三伏灸的第二大好处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火力充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抗打击力强。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三伏灸的第三大好处
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三伏灸的第四大好处
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灸适应症: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虚寒性)
骨科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
其他疾病: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
具体的病症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反复感冒;虚寒头痛、慢性虚寒、胃肠炎、溃疡病、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问题及颈肩腰腿痛等症状;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妇科问题。
冬病夏治,对艾灸来说非常适合,此时坚持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年三伏天艾灸时间表
(此信息整理自网络,各人体质不同,能否接受艾灸具体请咨询专业人士)
伏前预热灸
(1)时间:年7月6日-年7月15日
(2)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
(3)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初伏灸
(1)时间:年7月16日-年7月25日
(2)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
(3)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中伏灸
(1)时间:年7月26日-年8月14日
(2)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
(3)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末伏灸
(1)时间:年8月15日-年8月24日
(2)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
(3)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伏后加强灸
(1)时间:年8月25日-年9月3日
(2)功效:温肾健脾,散寒祛湿
(3)频率:先连灸三天,后续调理隔一天灸一次
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艾灸时间节气灸,在节气当天或前后三天,当然最好是在七天内进行艾灸,其效果更佳!
艾灸的方式方法比较多,而大艾无私采用的罐灸其效果在专业的养疗场所中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更远优于一般家庭盒灸,艾贴等,具体穴位及时间是可以因灸疗对象当时状况调整的,所以还请详询大艾无私各门店,欢迎体验!
艾灸穴位注意:文中提示或推荐的艾灸穴位,只是针对多数人日常养生的穴位,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状况,如果你的状况特殊,艾灸后对你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异常情况,记得及时咨询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店。
推荐穴位: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等。
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灸疗以手少阴心经腧穴为主,艾火不易过旺,以免耗伤心阴。要适当控制时间,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
建议在施灸前请喝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不要立刻起床。不要在空调屋艾灸。
艾灸养生保健推荐穴位——
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夏天艾灸穴位:大椎、肺腧、膏肓、定喘、脾腧、膻中、天突、列缺、足三里。
2、小暑大暑,艾灸补脾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小暑大暑,艾灸补脾”,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所谓原穴,就是这条经络上具有统摄作用的穴位,它对相对应的脏腑十分重要。太白对于我们脾系统的保健来说非常关键,按揉、艾灸或者外敷此穴,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另外艾灸丰隆、承山、会阴也可以健脾祛湿。
脾经上的太白穴、三阴交和阳陵泉,全都是我们的瘦身大穴。MM们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就可以像这样常常按摩它们,记得要从下到上依次按揉哦,因为这样促进下肢气血回流,效果更佳。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其实根本无需抹唇膏的,因为只要做足了补脾的功课,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外来之力,双唇的滋润真所谓是由内而外地浸透出来!
3、腹泻克星有天枢
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有些人一腹泻就吃止泻药,殊不知,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会隐藏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
这时艾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
一般来说,便秘用按摩法,即用手掌按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
除了天枢穴外,还可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缓解腹泻也很有功效。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或艾灸的方法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具体你可以咨询灸疗师。
注意:艾灸时应避风;应凝神静气,避免烧灼感,注意体会温热感向腹内深透,能达到腰骶透热为好;艾灸时艾条烧过的灰烬尽量保留在艾条上不要去掉,有灰之火温热力微,为文火为补,无灰之火灼热力猛,为武火为泻,如果温补养生,应用温火,但要注意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艾灸前后不宜寒凉,如冷水洗漱、洗澡、外出当风、进食生冷之物等。艾灸适应虚证、寒证及阴证为主,艾灸养生,阳热、阴虚体质者亦可用之。阳热者艾灸乃从治之意,引火归元;阴虚者取其阴阳相长,《丹溪心法》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但阳热者灸量宜少(猛火艾灸时间短),阴虚者火力宜微(微火艾灸时间长),取“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意。
小知识:
问:怎么防止晕灸?
答:灸时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称为晕灸。应该立刻停止灸,嘱付患者卧床休息,开窗通风,往往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是什么决定了艾灸的效果?
有的朋友在天天艾灸,效果却不满意,影响因素有哪些?
1.艾草品质影响艾灸效果。现在市场上艾草产品品质良莠不齐,消费者和商家都极难辨识。
2.艾灸师的医德修养及辨症方案影响艾灸效果。
3.被灸者的对艾灸、中医的认识程度和信心影响艾灸效果。
4.与灸疗师的正确沟通及被灸者的心态影响艾灸效果。
5.艾灸的频率及时间长短影响艾灸效果。
6.自身的体质及健康状况影响艾灸效果。
7.艾灸的氛围和环境,影响艾灸效果。
大艾无私遵循中医世家古法,坚持选用南阳端午艾草作为原料,手工炮制艾灸产品。从根本上保证艾条的纯阳品质,以之施灸,温补元阳,绝无燥火。欢迎广大艾友对比选择。
二十四节气
节气知识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节气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另外在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二十四节气
中文名:小暑
外文名:LesserHeat
代表寓意:天气开始炎热;
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
所属季节:夏季;
时间点:每年7月7日或8日;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
风俗活动及食物:风俗活动天贶节风俗食物吃饺子;
农事活动:采取抗旱、防洪措施;
养生: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节气与习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养生与进补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种植蔬菜,备足过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根据这一气候特点,这一时期的健身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大艾无私养生堂的九蒸九晒黑芝麻粉实为滋补上品,非一般黑芝麻加工品所能比拟,可以咨询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店。点击图片可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但要注意尽量不吃、少吃冷饮。
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节气-食物
荷叶粥:
制作原料:荷叶50克,白糖30克,粳米克。
制作方法:鲜荷叶洗净,去蒂及边缘。另将梗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适量水,将荷叶盖于粳米上。再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煎熬,粳米熟透后揭去荷叶,放入白糖,拌匀,停火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暑湿泄泻、雷头风、吐血、衄血、眩晕、水气浮肿、产后血晕者。
荷叶性味苦、涩、平。人心、肝、脾经。《日华子本草》说:“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本草纲目》说:“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淤血,消水肿,发痘疮。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咳血.产后恶血、损伤败血。”由此可见,荷叶不仅是清暑利湿的要药,而且与其他中药为伍,又是止血的要药。
砂仁粳米粥:
制作原料:粳米克、砂仁3克。
制作方法:将砂仁选干净,碾成细末;粳米淘洗干净,放八铝锅内。将铝锅置灶上,加水适量,用武火熬煮热烂,加入砂仁末,再烧沸,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气逆呕吐、脾胃虚寒、腹痛泻痢者。
禁忌:阴虚有热者忌食用。
起居
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
小暑节午睡好处多
(1)补充睡眠,消暑解热:夏天日长夜短,天气炎热,早上鸟鸣蝉噪,夜间蚊叮蝇爬,加之暑热袭人,人们夜间入睡迟,早上醒得早,不仅睡眠时间短,而且睡眠质量也不高,这就更需要通过午睡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况且,由于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人的中暑大多发生在中午前后,此时若能来个午睡,放松静养一下,会降低中暑的发病率。
(2)增强体力,改善功能:午睡虽不是主要睡眠,且时间短暂,但它所产生的效应却不容忽视。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对改善脑部血供系统的功能、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午睡还具有增强机体防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午睡还可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病机会。
(3)保护大脑,缓解紧张:当睡眠时,不但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受到保护抑制,得到休息,同时身体各部分也得到一个全面的休息,全身肌肉松弛了,因活动而消耗的体力就可以逐渐恢复过来,身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就可以平静更有规律地工作。
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别太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运动锻炼
“低调”运动。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推荐运动:
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2、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
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静坐除烦。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更高。
情志养生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人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人体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改变和心态不稳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思维紊乱,易激惹、易怒甚至行为失常等,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怎样才能养心,做到心绪平静呢?有规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绪。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杂念后,心静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进入高温炎热的天气后,要养成不抽烟、少喝酒、适当控制体重、优化饮食结构等生活习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
夏风催人,时不我待。要调节好身心,微笑面对生活,迎接最美满的夏天!
大艾无私养生堂各地分店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