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苗死亡原因,鹅苗疾病防治

一、鹅生病有那些。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为鸡、鸭、鹅等共患传染病,死亡率较高。

1.病发症状。最急性的不出现任何症状便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现为精神不好、羽毛粗乱、体温升至43%以上、离群、闭眼缩头呆立、两翅下垂、不愿意下水、减食或绝食、饮水量增加、下痢较严重、粪便灰黄色或绿色。从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有时曲颈于背后,横卧在地上,兴奋盘旋滚动。最后麻痹、虚脱而死。死亡率高达50%~80%。

2.防治方法。平时要搞好鹅的饲养管理,增强鹅的抗病能力。定期预防注射禽出败菌苗,每年注射3~4次,每只每次注射菌苗2毫升。发现此病时立即隔离。对厩舍要搞好清洁卫生,用5%生石灰或10%漂白粉对鹅舍和用具消毒。对病死鹅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对已与病鹅接触过的鹅群,除消毒外要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3~5天的防疫性治疗,再用菌苗接种。治疗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每次内服0.2克。也可用20%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用量0.5毫升,即每千克体重用0.1克,每天2次,连续注射2~3天。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肌肉注射,每12小时1次,直至病症消除。

二、小鹅瘟病。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渗出性肠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死亡率也较高。

1.病发症状。以3~8日龄鹅最易感染。雏鹅临床特征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离群呆立、饮水增加、嗉囊膨大积有多量气体和液体、鼻孔流黏性鼻涕、下痢严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恶臭并混有气泡。最后头颈扭转、抽搐、瘫痪、死亡。

2.防治方法。预防可用鹅瘟全毒尿囊液疫苗,给临产蛋的母鹅皮下或肌肉注射倍稀释的疫苗0.1毫升,经15天后再注射未经稀释的疫苗0.1毫升,经15天后产的蛋所孵出的雏鹅就有免疫力。对孵化场环境、用具等严格消毒。对没有发病的鹅要用抗鹅瘟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每只雏鹅皮下注射0.5毫升。对种蛋也要保持清洁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治疗可用抗小鹅瘟血清,每只雏鹅用0.8毫升,可收到一定效果。其他药物治疗无效。

三、软脚病。病因是饲料单一,尤其是矿物质、维生素D、铁缺乏。

1.病发症状。脚软无力,不能行走,常用两翅支撑身体行走。

2.防治。预防方法:多喂些青草,饲料中要有足够的矿物质。治疗可补给维生素A、D和鱼肝油丸2~3粒,适当补给骨粉、贝粉等。

四、鹅流行性感冒。系急性传染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多发生于1月龄小鹅,大鹅发病较少。气候突变、严寒冬季最易发病。病征是病鹅缩头、瞌睡、卧伏、脚跛、怕冷。

1.临床症状。精神不振、消化不良、口鼻流黏液、呼吸困难、常发出"丝丝"声、羽毛蓬乱、下痢。

2.防治;预防要摘好环境卫生,厩舍保持清洁干燥,预告有暴风雨时不放牧。冬季为鹅防寒保温。经常将蒜头捣烂喂鹅,可预防感冒。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每只小鹅每次肌肉注射1万~2万单位,每天2次;也可用磺胺嘧啶片,第一次每只小鹅口服半片(0.25克),以后每隔4小时服1/4片;也可用氯霉素,每只小鹅肌肉注射12~15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可愈。

五、鹅的鸭瘟病。一般不会大面积流行,但在局部地区常见发生,小鹅尤为敏感。

1.病发症状。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离群呆立、减食或绝食、粪便呈白色黏稠状下痢、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体温升至41.5~42%。

2.防治。预防方法:搞好厩舍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杜绝健康鹅与病鹅的接触。严禁到污染地区下游放牧,对病鹅严格隔离、全面消毒。当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

六、曲霉菌病。是鹅的常见霉菌病,雏鹅发病较多。常发生在阴雨、潮湿季节。

1.病发症状。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闭目缩颈、眼鼻流液、呼吸困难、喘气、呼吸次数增加、口渴、体温升高、后期下痢。

2.防治。预防方法:严禁喂发霉变质饲料,不准用发霉草垫。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厩舍要通风,防止有害气体过量和潮湿。发病季节每只雏鹅每日用制霉菌素2~3毫克,拌入饲料喂给,连用3天,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治疗可用制霉菌素,每只雏鹅每日3~5毫克,严重的酌增用量,灌服,连用3~5天。也可用1∶硫酸铜溶液饮水,成年鹅用胶管灌服3~5毫升,每日1次,连用3~5天。也可用碘1克、碘化钾1.5克加蒸馏水毫升,加热至25%,气管内注射,每只成鹅4~5毫升,当天配当天用。

七、绦虫病。是鹅常见的寄生虫病,幼鹅易感染,常导致消瘦而死亡。

1.病发症状。15天至3月龄多发,病鹅消化不良、粪便稀薄呈青绿色后变灰白色混有孕卵节片。患鹅食欲不振、显着口渴。幼鹅发育不良、极度消瘦、离群常在水边蹲伏、有神经症状、突然倒卧、起立困难、行走摇摆、失去平衡、常以尾部蹲坐、伸颈张口呈钟摆状摇头,然后仰倒,以脚掌乱划,肢掌麻痹、痉挛。成年鹅多呈无症状经过。

2.防治。预防方法:隔离驱虫,每年2次。要避免将带虫卵的粪便排到池塘中,以防再传播。治疗可用槟榔粉或片煎剂,每千克体重0.5~0.75克,投药后10~15分钟,即排虫。服药后5~30分钟,如发现流涎和呼吸困难的,为中毒现象,应立即服用硫酸阿托品解毒,每千克体重0.1~0.25毫克皮下注射;也可用南瓜籽粉,每只鹅20~50克,即用1千克南瓜籽加8千克水煮沸1小时,用药液拌饲料喂服。

鹅苗疾病防治总结

一、加强环境消毒选用多种成分的消毒药物对舍内外的各种育雏舍、育雏架、用具和器皿等进行定期消毒,采用方式:喷雾、熏蒸、浸泡、加热和煮沸等。养殖场进出口一定要设置消毒池。

选择消毒液时,要选择对人和雏鹅安全,对设备没有腐蚀性、没有毒性残留的消毒液。妥善处理病死鹅只尸体。饮水要使用没有污染的水源,如自来水或井水。防止食物中毒,主要防止食入被农药污染和受潮发霉变质的饲料。

二、疫病控制控制雏鹅死亡率,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雏鹅一般要制定适合本场或本地区的科学免疫程序。

三、防止药物中毒在添加预防药物时,药物的用量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兽医医嘱,不能够随意加大使用量;药物添加到鹅饲料中时必须保证搅拌均匀,否则局部饲料中药物含量过高会导致中毒的发生;如果把药物添加到饮水中则要求药物能够在水中充分溶解。

在使用田间地头收集杂草作饲料时,不仅要注意其来源地在近期内没有喷过农药,防止农药中毒;同时不要使用有毒植物饲喂雏鹅或在饲料中混入这些植物;同时不能因为节约而使用腐烂变质的青菜,以防止亚硝酸中毒;青贮饲料的使用要适量,不超过饲料总量的30%。

在养鹅育雏供暖期间雏鹅应尽早脱温下水,切忌养到10多天后才下水。太晚下水必定湿毛,及时在温暖的春、秋季也会导致感冒。雏鹅下水注意事项有如下几点:

一、一般4-5日龄后就可选择晴朗的天气将雏鹅放在育雏室外的活动场地上运动,并让雏鹅在浅水处自由下水、戏水,但切不可强迫将雏鹅赶入水中。

二、第一次下水时间不宜过长,当部分雏鹅戏水一段时间后,可缓慢将雏鹅赶到运动场上采食,然后赶入室内,1.5-2小时后,再将雏鹅放入运动场让其自由戏水,重复上述过程。这样,第一天重复上述3-5次下水过程,第二天就可以自行下水。

第一次下水应有专人看管,防止湿毛的雏鹅被淹死,对于个别全身湿毛的雏鹅应及时烘干(夏天可在太阳下晒干);对于少量腹部或背部部分湿毛的雏鹅不必烘干。

养鹅生产中,防治鹅病是保障养鹅发展的重要问题。雏鹅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各种疾病。现将雏鹅疾病多发原因分析如下:

一、疾病传播因素购进雏鹅时缺乏健康分级标准、鹅舍布局与建造不合理,用具、饮水等不符合卫生标准,饲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卫生消毒工作,致使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二、疾病防制因素新发病和中毒病增多,给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鹅用生物制品少,预防工作不到位,疾病逐渐多发。病原毒株不断变异,造成防疫失败。寄生虫病的侵扰。

三、饲养管理因素

①饲养规模加大,管理水平跟不上养殖方式向大批量、规模化、舍饲为主的方式转变,但在管理上仍按几十只鹅的方式进行,结果鹅舍温度、湿度难以控制,密度过大,鹅发生啄癖;料槽、水槽不足,吃喝不均匀,生长不齐;垫料更换不及时,通风不好,引起呼吸道病和球虫病等疾病;消毒不彻底,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

②饲料不合理鹅喜素厌荤,既爱戏水、洗毛,又喜干、厌湿,且耐寒怕热,喜群居,喜欢松散、怕拥挤。但现在一些农户的饲养往往很随意,比如,有的采用肉仔鸡料或蛋鸡料或猪全料等喂鹅,这样就会造成营养失衡(过剩或不足),从而引起疾病。有些养鹅户自配饲料时,常将食盐量加大,结果造成食盐中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zz/90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