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资真题每日一练

华英医学官方

安徽护理考试总群:

1、患者男性,66岁,因心房纤维颤动入院,护士在测脉搏前推断患者的脉搏最可能为

A、间歇脉

B、二联律

C、三联律

D、绌脉

E、洪脉

2、患者女性,69岁。连续3天测血压85/50mmHg,属于

A、低血压

B、正常血压

C、临界低血压

D、收缩压正常,舒张压降低。

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正常

3、患者女性,67岁。结肠癌入院2个月,现患者出现大量腹水,全身水肿,呼吸急促,端坐呼吸,近1周出现癌性发热。请推断该患者出现的发热热型属于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4、患者女性,2岁。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

A、观察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

B、先测脉率,将数值除以4得出呼吸次数

C、用手放在患者鼻孔前感觉呼吸气流计数

D、测脉率后保持诊脉姿势,观察胸部起伏次数

E、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5、患者女性,60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5℃,在退热过程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虚脱的症状是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头晕,恶心,无汗

C、脉搏,呼吸渐慢,无汗

D、脉速,四肢湿冷,血压下降

E、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6、患者男性,32岁,由于天气炎热,于布置室外舞台设施时突然体温上升至40.5℃左右约4小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判断此时的临床表现属于

A、低热上升期

B、高热上升期

C、高热持续期

D、中度热上升期

E、过高热持续期

7、患者女性,30岁。因“冠心病,心房纤颤”入院,护理体检时,体温37.2℃,心率次/分,脉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0mmHg。患者脉搏为

A、洪脉

B、速脉

C、绌脉

D、丝脉

E、缓脉

8、患者男性,64岁,高血压、冠心病史5年,入院血压/mmHg,经治疗后稍有下降,但时有波动,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护理中不妥的操作是

A、测得血压值偏高时应保持镇静

B、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C、安慰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D、将血压计刻度面向患者以便患者观察

E、测后与原基础血压对照后作好解释

9、患者男性,50岁。腹泻,体温39~40℃,持续数日,诊断“细菌性痢疾”。此患者体温热型为

A、不规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稽留热

E、波浪热

10、患者男性,29岁,持续高热3周,护士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患者体温降至36.6℃,患者神志清醒,请分析退热期的特点

A、产热多于散热

B、散热大而产热少

C、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D、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

E、散热和产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11、患者男性,25岁。建筑工人,因烈日下工作导致中暑,测体温上升至40.5℃左右,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护士为其进行物理降温,再次测量体温的时间是

A、15分钟后

B、20分钟后

C、30分钟后

D、40分钟后

E、60分钟后

12、患者男性,32岁,持续高热2周,体温40℃左右,日差超过1℃。脉搏次/分,呼吸26次/分,患者神志不清,精神萎靡,食欲差。此患者体温热型为

A、不规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稽留热

E、波浪热

13、3病床,钱某,60岁,住院诊断为心房纤维颤动。医嘱护士小杨为其测血压。动脉搏动微弱而不易辨清,需重复测量。下述做法错误的是

A、将袖带内气体驱尽

B、使汞柱降到“0”点

C、稍等片刻后重测

D、连续加压直到听清为止

E、测量值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

14、患者张某,因患肺炎住院治疗。入院时体温40℃。为观察其体温的变化,常规测量体温的时间为

A、q8h

B、q6h

C、q4h

D、qd

E、qh

15、患者魏某,55岁,住院治疗中,某日晨起主诉头晕,护士为其测量血压后示:收缩压为mmHg,舒张压为80mmHg,以下最有可能提示的是

A、心包积液

B、心肌梗死

C、心动过速

D、动脉硬化

E、休克

向上滑动这里查看答案

1、D

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为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房颤病人。

2、A

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

3、E

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E

测量呼吸的方法:   (1)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   (3)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5、D

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6、C

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7、C

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若遇此病人,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8、D

血压计刻度应该面向护士,便于护士观察,而不是患者。

9、D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0、D

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11、C

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0℃,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做大动脉冷敷。行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12、C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3、D

打气不可过猛、过高,以免水银溢出,影响测量结果及病人舒适度。握住输气球向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使水银柱再上升20~30mmHg。

14、C

测量体温,对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注意观察发热的临床过程、热型、伴随症状及治疗效果等,如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征。

15、D

脉压的变化: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华英医学护考培训达达班,考前一个月集训,总费用元(包含住宿费),考不过来年免学费重学。详情咨询群内华英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yy/91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