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是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包括霍乱弧菌、肝炎病毒、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01
霍乱
按照《霍乱防治手册》,加强饮水、食物等检测,强化肠道门诊和腹泻病人监测与处置,严防发生霍乱暴发流行。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2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己、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
①传播途径:粪一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蔬菜、瓜果、水产品、奶制品等)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
②潜伏期:伤寒为1?3周,一般10?14天;副伤寒较短为2?15天,一般8?10天;
③临床特点: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常有畏寒、心肌炎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④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抢救。伤寒、副伤寒治疗常用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等。病人应注意卧床休息和补充足量水分与电解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⑤疫苗应用:伤寒用Vi菌苗,尚无针对副伤寒的疫苗。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3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①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
②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平均1?3天;
③临床特点: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④治疗原则: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⑤疫苗应用:口服多价减毒活疫苗,尚未大量推广。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4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聚集性大肠埃希菌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
①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
②潜伏期:1?14天,平均1?4天;
③临床特点: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
④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改善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5
甲型肝炎
(1)流行因素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病人和无症状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手或任何用具造成传播。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2)症状和诊断
①急性无黄疽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腻、恶心、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不爱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近期有甲肝流行,就可作出诊断。此时做化验检查会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甲型肝炎的特异诊断,需要检查病人血清甲型肝炎IgM抗体。
②急性黄疽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疽型肝炎的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少数病人可有大便变灰。
③急性重症型肝炎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烧、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疽加重。出现肝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当发展成肝昏迷者,因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3)治疗
①轻型病人一般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特别是儿童,不变成慢性,病死率很低。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可口为宜,如普通的米面食品、易于消化的蔬菜、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除重症病人外,可给豆制品、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品。忌饮酒、少油腻、可喝茶水,避免劳累、手术和服用有损肝脏的药物。原则上不需要服保肝药,但可补充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病人一般都会在几个月内恢复。
②重症病人因病死率较高,必须住院抢救治疗。在急性黄疽型肝炎中,如果黄疽继续加重,就要预防发展成重症型肝炎的可能性,尽量就地住院隔离治疗。
(4)防治
①传染源管理
a.严格隔离治疗病人,根据情况采用家庭隔离或集体隔离,隔离期为自发病之日起3周。
b.密切接触者可应急注射丙种球蛋白,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45天。
c.病人隔离后,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家庭、宿舍及托幼机构等)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对疫区公共场所开展经常性消毒,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30min,生活用品用0.5%过氧乙酸或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被单、衣物等应煮沸消毒或日光下爆晒,或用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②切断传播途径
a.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对甲型肝炎流行区的井水、缸水、涝坝水,须用漂白粉消毒,余氯应保持在0.3mg/L以上。中小学校应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水杯。
b.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医疗单位中的粪便及污水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废弃物应及时焚毁。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避免污染环境与水源。
c.注意饮食卫生,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
d.加强健康宣传,搞好个人卫生,特别要强调食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在接触肝炎病人后,应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或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0mg/L);或用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消毒,作用3min,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min。
③保护易感人群
可进行甲肝疫苗应急接种。对疫区未发病的易感者可采用甲肝灭活疫苗进行应急接种,对疫区周围地区的易感者可用甲肝灭活苗或减毒苗进行应急接种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06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
①传播途径: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②潜伏期:一般为6h~48h。偶尔长达4天。
③临床特点:临床分为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其中肠胃炎型最常见。
肠胃炎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7天。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7
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①中毒原因: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葡萄球菌的污染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后,于20℃~37℃,经4~8h产生肠毒素。经口食入葡萄球菌肠毒素可引起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②中毒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鸡肉和蛋类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是最常见中毒食品。
③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6h,最短1h,最长8h。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恶心、反复呕吐,可伴有上腹部绞痛,有时伴有腹泻。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烧。多次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虚脱、肠痉挛和严重失水。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病程一般较短,1~2天内即可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8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月)。
①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②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主要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③易感人群:所有人
④潜伏期:发病急,多数在4~28h左右发病,短者2h,长者30h。
⑤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之后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预后一般良好,大多1~2天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9
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高发,有时在夏季也会出现发病的小高峰。
①发病原因: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物品、空气等传播。
②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③易感人群: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主要分布在学校、家庭、医院、军队、幼儿园、旅游区等,多在集体机构以暴发形式出现。
④潜伏期:一般为24~48h,少数在18h内或72h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仅10h左右。
⑤临床表现:发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病例。脱水是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主要死因。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10
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诊断要点
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月)。
①发病原因:经口食入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②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的主要食品以家禽肉为主,尤其是鸡肉。污染途径为食用未煮熟的鸡肉或其他食品受到生鲜鸡肉的交叉污染。此外,未进行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饮用水也可导致空肠弯曲菌感染。
③易感人群:暴发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散发的病例中,小儿较成人多。
④潜伏期:1~11天,一般为2~5天。
⑤临床表现:初期症状多为腹泻,腹绞痛、呕吐、发热38℃~40℃,腹泻多为水样便,奇臭。严重者腹泻可为血性便。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壮年。病程一般为2~10天。
来源:河北卫生计生委
HB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