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劼中国历史上的女医上含语音

语音线上分享:沈劼

主持人:程杨

语音制作:云天

作者简介

沈劼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家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工作20年,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撰写论文20余篇,主编、副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校注古籍5部,主讲中医类基础课程多门,临床擅长中医内科、中医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目录中国历史上的女医

西汉

帼医家第一人——义姁

后宫用毒毁医名——淳于衍

晋代

精勤修持女道医——魏华存

灸法神奇利民众——鲍姑

唐代

援医入道释黄庭——胡愔

宋代

精通外科扬医名——张小娘子

安国夫人冯氏

明代

医案传世女卢扁——谈允贤

周祜

周禧

清代

蜀中女医著述丰——曾懿

王恒其

了然

越林

......

相关研究与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女医

沈劼

中国医学史的长河里,群星璀璨,曾涌现出无数著名医家,但女性医生却屈指可数。在史册寥寥数语的记载中细细捕捉,才能发现她们留下的模糊身影和浅浅足迹。但正是这些零散的只言片句,从另一个角度点染勾画,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历史上女医的群体画卷。

西汉

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姁

义姁是西汉武帝年间的女名医,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县东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女医。她自幼聪明伶俐,对药草十分感兴趣,十几岁便能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走村串户看病,她总是在边上跟着学,虚心请教,久而久之就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病人,腹大如鼓,脐眼突出,气息奄奄,病情十分危急。义姁仔细诊视后,先在他的腹部、大腿部施以针灸,接着又取出一包药粉敷在病人的肚脐上,用绢帛包裹起来,再开了方药让他服用。几天后,病人的腹胀慢慢消退,呼吸变得均匀,不到10天的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并渐渐痊愈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说义姁的医术高明,便暗中探访,得知她不仅善于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且兼通外科、针灸,所用药物只是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征召义姁入宫,并封她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后来,义姁治好了太后的病,还得到了太后的器重和喜爱。《史记》记载:“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当王太后问义姁有没有儿子和兄弟可以做官时,义姁说有个弟弟义纵,但品行不好,不可以入朝为官,直接回绝了王太后的好意。因为义纵在少年时曾与同伴一起抢劫,结为强盗团伙。但是王太后十分喜爱义姁,还是告诉汉武帝任义纵为中郎,不久任上党郡的县令。义纵敢作敢为,执法严酷,不回避贵族和皇亲,受到汉武帝赞赏,后升任河内都尉。由此可见,义姁不仅医术精湛高超,而且品德真诚纯朴,并不因为义纵是自己的亲弟弟就包庇隐瞒其不良行为,才会真正获得王太后的信任和喜欢。

侍医:指为帝王及皇室成员治病的宫廷医师,相当于后世的御医。中国专职宫廷医生自周代开始,而宫廷女侍医的设置,直到汉代的“少府”机构中才出现。女侍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宫廷妇女的医疗保健。汉以后各朝都有宫廷女医,一般以“女医”简称,宋明时亦有“医妇”“医婆”之称。宫廷女医很多并非出自专门医学校的培养,而是来自各地精通方脉的民间女医,或应诏受荐,或经考试选入宫中。据明代《长安客话》记载,大多数女医平时不住在宫中,而是经考试合格者注册在案,需要时应召入宫。

后宫用毒毁医名——淳于衍

淳于衍,字少夫,祖籍不详,十分精通医术。她是西汉宣帝时的一位女侍医,也称之为“乳医”,是史书记载最早的专职妇产科女医生。淳于衍经常出入宫里为嫔妃们接生或治妇科疾病,也常给达官贵人的女眷们看病,尤其与大将军霍光的妻子关系很好。

霍光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时任大司马、大将军之职,曾受汉武帝之命辅助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当时,淳于衍的丈夫任宫廷护卫,得知淳于衍和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妻子关系密切,就想利用这种关系为自己谋求地位,让妻子求霍光帮忙,以使自己升任安池监。霍光的妻子名显,是一位颇有心计的女性,她的小女儿霍成君为汉宣帝的嫔妃,曾经与许皇后许平君争夺过皇后的位置。但汉宣帝不忘旧情,最终还是坚持立了出身低微的许平君为皇后,而出身显贵的霍成君落选,为此霍光的妻子嫉恨在心,一直想伺机谋杀许皇后。霍夫人知道淳于衍经常进宫为当朝的许皇后看病,便决定利用淳于衍想帮丈夫升职的机会收买淳于衍,让她去谋杀许皇后。淳于衍听后问:“如何动手呢?”霍夫人说:“妇女生育大事,九死一生,今日许皇后正要分娩,可乘机下毒药死,这样成君就可以当皇后了。如果事成,你我姊妹富贵同享。”淳于衍说:“药很多,且医生要先尝,那怎好下手呢?”霍夫人说:“这就看你的本事了。这件事如果想做就肯定能成,霍将军摄政天下,谁敢说个不字。缓急相护,只怕你不愿鼎力相助罢了!”淳于衍沉思之后说:“愿意尽力。”就捣附子配制成丸药,带入长定宫。许皇后分娩后身体虚弱,淳于衍便取出附子丸药,谎称为“大丸”给许平君饮服。不久许皇后就说:“我头晕脑胀得厉害,药中不会有毒吧?”淳于衍说:“没有。”随后许皇后更加气促,很快就死去了。霍夫人为了对淳于衍表示酬谢,送给她“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匹值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宅第,奴仆不可胜数。”后来有人控告诸医对皇后的护理失职,将他们逮捕入狱,并要他们交代罪行。霍夫人怕受牵连就将详情告诉霍光,霍光惊愕之余仍想法奏明汉宣帝,签署了对淳于衍免予问罪之令。然而淳于衍贪欲渐起,反而抱怨说:“我为你们立了大功,就只是报答我这么一点点?”霍家的野心也在霍成君成为皇后时更加膨胀,开始想毒杀太子,立霍成君的儿子为太子,后又想废掉汉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最后霍家因政变未遂而被灭族,淳于衍谋害许皇后的事情亦被牵出,一并施行腰斩。

淳于衍天资聪慧,通晓医药,精于切脉,被称为“女中扁鹊”。然而医术虽高,却因为个人的欲望,被宫廷斗争利用成为狠心女医,背弃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最终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既可恨又可悲,让人惋惜。

乳医:古代医官名。系指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生。训诂学家颜师古注曰:“乳医,视产乳之医者。”

附子:中药名。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临床常用于亡阳虚脱,脉微肢冷,阳虚宫冷不孕,阳痿早泄,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肢寒水肿,胸痹,寒湿痹证等。附子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故内服宜炮制后使用,或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一般用量3-15克。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会引起中毒。附子中毒后,表现为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大丸:指类似“泽兰丸”之类的产后调节体内气血的丸药。

晋代

精勤修持女道医——魏华存

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人,西晋女道医,司徒文康公魏舒之女。她是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陶弘景著《真诰》中称其为“魏夫人”,后世习惯称之为“南岳夫人”。宋仁宗赐她“紫虚元君”称号,故又称魏元君。宋哲宗则封她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真君”。相传于东晋咸和九年(),魏夫人在黄庭观侧的一块大石头上白日飞升,其石尚在,称“飞升石”。后世李白《送女道士褚三清往南岳诗》中有“倦寻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杜甫《望岳》中有“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等诗句的描述,而民间关于魏夫人的传说也十分多。

魏夫人生于官府人家,自幼博览百家,精通儒学五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时值老庄学说大行其道,她也深受影响,因此有志于神仙冲举之术,常服气辟谷,摄生修静,并沉浸于道学研究。她向往与茂林佳木为伍,同糜鹿和鸣的独身修仙生活,便要求离开家庭,住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只能在家中找了一处偏僻的住室读书修炼。她从不考虑自己的终生大事,直到24岁才在家人的强迫下嫁给了南阳太保掾刘文,生了两个儿子刘璞、刘瑕。但是她的内心一直期待修真成仙,所以儿子一长大,便和丈夫分居,斋戒别寝,谨修道法。西晋建兴五年()夏天,魏夫人来到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紫虚阁修道。后来,得到高人指点传授医学知识成为医学名家。

由魏夫人撰写定本的《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内景经》《黄庭经》)为著名道经。该书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以七言诗的形式描述人体脏腑功能,并以此论述养生,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后世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但有现代学者考证,此书初作并非魏夫人,早在汉武帝之前已经流世,只是不为人所知,魏夫人或仅是加工润饰。无论如何,该书能传世至今,魏夫人是功不可没的。此外,她还擅长书法,黄庭观墙壁上刻有其亲笔所书《上清黄庭内景经》。道家之《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和《总论》一卷,亦为她所疏义。

黄庭:道教丹道术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曰:“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陈樱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

《黄庭经》:为道教修持内丹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促成了中国道教上清派的产生。其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黄庭中景玉经》。王明先生在《黄庭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黄庭外景经》约在晋成帝咸和九年()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而作者不祥。但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灸法神奇利民众——鲍姑

鲍姑(约-),名潜光,东晋初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是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著名医家葛洪的妻子,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岭南一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熏陶给鲍姑行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采药行医,足迹遍及广州、南海、番禺、惠阳、博罗等地,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她精于医术,一丝不苟,尤其擅长灸法,能用艾灸治人身上的赘瘤和赘疣,一灼即消,效如桴鼓,被后世尊称为神医。而她所采用的长在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也被后人称为“鲍姑艾”。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的传说。相传有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看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原来,这位姑娘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时常遭到乡里人的鄙视,也无法找到心爱的人,故而对着河水顾影自泣。鲍姑上前问清缘由,就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在宋代笔记小说《太平广记·崔炜传》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鲍姑成仙后在故事中化为一名讨饭的老妇人,不慎打破了别人的酒瓮,无钱赔偿而受到殴打。崔炜在一旁看到后心生怜悯,脱下自己的外衣来替她抵偿。后来又有一天,鲍姑再次遇到崔炜,为感谢崔炜解救了她的危难,便将灸法传于崔炜。《博罗人物仙释》里,则将她列为神仙一流人物。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但在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中有数十条有关灸法治疗的记载,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有学者分析,葛洪并不擅长灸法,书中这么多丰富的灸方,可能保留了鲍姑的灸法经验。

在古代女医师中,鲍姑是最有名的一位,她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解除了人们病痛的女名医,还在很多地方凿井、修祠庙以怀念她。

《肘后备急方》与灸法:《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由晋·葛洪撰,后经梁·陶弘景、金·杨用道两度增补而成。书中共记载灸方99首,远多于针刺方和热熨、蜡疗等。所用灸方涉及卒死、尸厥、卒心腹痛、伤寒、时气、霍乱、中风、发黄、痈疽、疮肿、狂犬咬伤等20多种病证。特别一提的是,书中创用了隔物灸,包括用蒜、盐、椒、面饼、黄蜡、香豉、巴豆、雄黄等共10首隔物灸方,为我国隔物灸法最早的文献记载。

未完接(下)篇

声明

*本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jc/8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