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与第一批顺利完

报北京分社官微ID:jfjbbjjq

纵览华北风云展示铁血风采

第二批医疗分队出征前部分队员合影留念

解放军第二批援利比里亚医疗队分两个梯队共人,先后于13日、19日乘包机从成都出发,经北京、巴黎飞赴利比里亚,日前已与第一批医疗队顺利完成工作交接,并在蒙罗维亚展开了防控救治埃博拉患者任务。

据杨海伟队长介绍,第二批医疗队主要是从成都军区和第二、第四军医医院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名队员分别来自传染结核、疾病预防、感染控制、重症医学、临床检验、感染护理等专业。其中,年纪最大的58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仅34岁,女队员78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70%,大多是所在单位的骨干。三分之二以上队员参加过支援奥运、抗震救灾、抗击非典、防控甲流、亚丁湾护航以及国际维和等重大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队员们整装待发。

为了确保实现习主席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出征前,医医院组织了极为严格的封闭式训练,从感染控制理论、埃博拉基础知识、标准治疗方案培训,到医疗护理技能、病区工作流程、防护服穿脱训练,都保证做到人人参训、人人过关。不少队员主动克服自身困难,有的为了尽忠“放弃”尽孝,郝春秋的母亲去世了,还没顾上掩埋母亲的尸骨即按要求赶到成都参训;有的为了大爱“暂停”小爱,冯延延与男朋友正在热恋,接到命令后毅然把婚前准备事宜推迟到任务期结束之后;有的为了国际友情“割舍”儿女亲情,杨健的爱人在外地工作,一对活泼可爱、年仅8岁的双胞胎儿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出发之前全家人聚到一起提前吃了年夜饭……

队员在模拟病区进行训练

医疗队在总结汲取第一批医疗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培训、加强防护,做好队员心理适调等工作,以提高队员们执行防治任务的能力水平、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决心。前方指挥组石青龙组长坚定地说:“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都有信心把队伍团结好、把任务完成好、把形象树立好,确保“打胜仗、零感染”,向中央军委和总后党委交一份合格答卷!”(宋保国)

                    队员手记

今夜,我们准时出征!

这是我们执行任务的开始,也是取得胜利的起点。

通过十天的集训和报纸网络信息的灌入,满脑子闪现着援利抗埃面临的恶劣环境和严峻挑战。一是险。西非除埃博拉疫情外,还有黄热、霍乱、疟疾、流脑等极易传染的病毒,队员们时刻要面对身心健康压力和生命安全危险。二是苦。2至10人一间简易板房,10美元才能卖一棵小白菜,国家卫计委领导去视察时,也经常吃白水煮面加榨菜。三是累。在高温酷暑不能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大家要身着三层防护服、完成30多道程序,才能进入病区工作,不仅全身会被汗水湿透,有的还可能会中暑甚至虚脱和休克。

艰难险阻面前,队员们士气高昂,摩拳擦掌,毫不畏惧!

今夜,我们准时出征!

这体现了一种忠诚。听党指挥,是永远不变的军魂。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我们义无反顾、绝不退缩,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奔赴一线,投入战斗。

这意味着一种标准。打胜仗、零感染既是总目标,也是最高标准。敢于亮剑,就要确保打赢。这种标准要靠队员们一点一滴的工作来实现,靠一丝不苟的作风来保证,靠一鼓作气的奋斗来达成。

这传播出一种境界。军人自有军人的气概和血性。冲锋陷阵的英雄本色,百炼成钢的铮铮铁骨,精益求精的熟练技能,将传递中国声音,体现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文明。

今夜,我们准时出征!

来自十五个单位的联合编组,必将发挥优势互补、精兵强将的协同作用,发挥临时党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发挥广大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群策群力,一定会不辱使命,出奇制胜!

今夜,我们准时出征!

世界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要还世界一份安宁!

援利队员宋保国

抗埃战场上的“天然氧吧”

有一些小故事

象常青藤一样

爬满利比里亚的旱季

SKD体育场上的含羞草

伸展出青柯枝的翠绿

烘托出淡紫的小花朵

鲜艳艳地摇曳在清晨的霞光里

……

就像曾经的露天电影院一样,露天食堂对于人们的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生活而言,已经是上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久远故事了。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升,无数中国人更加注重就餐环境的幽雅、就餐品种的丰富、就餐感受的舒适。

然而,当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时,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却发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这场由埃博拉病毒给西非诸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不仅破坏了利比里亚人民的幸福生活,毁灭了他们的幸福感觉,制造了当地的恐慌和世界的担忧,也让全世界各国赶来的援助医护人员深刻地体会到天灾的无情、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繁重。

对此,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第一批抵利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由中国援建的SKV体育场环形跑道上,一个简易的露天食堂诞生了。从露天食堂建成的那天开始,全体医疗队员一日三餐均在那里就地解决,医疗队员将露天食堂戏称为“天然氧吧”!

援助利比里亚的此次医疗救治工作,本身就是一场场激烈而艰苦的战斗、一次次危险而严酷的冲锋!

1月的利比里亚已经进入旱季,阳光灼烈、空气闷热、暴雨频临,全体医疗队员就在这个飘荡着潮湿、酷热和热浪的露天食堂地就餐、谈笑、打趣着,使得那些紧张、繁忙、严酷而迷漫着浓重死亡气息的工作节奏里,充满着一些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

然而,23日清晨的一场突然降临的瓢泼大雨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立即打破了严酷环境中的唯一几丝恬淡气息。露天食堂的“房顶”被暴雨和大风吹得破败不堪、支离破碎,而露天食堂的几根有限的钢管“顶梁柱”也随着一次轰然的电闪雷鸣坍塌在地。此时,正是早餐时间,医疗队队长杨海伟同志和政委辛海同志带领指挥组全体队员奋力冲进还没有停止的雨幕之中,把即将被暴风骤雨破坏的桌子迅速转移到异常闷热的室内大厅里。那天的早餐,全体医疗队员站在拥挤的大厅里,将豆浆、馒头和稀饭等混合着汗水等一律作为“食物”吞进了饥饿的肠道里……

自此以后的几天里,接诊区陈章主任和杨伟康副主任,留观病区张勇主任和黄建荣、连建奇副主任,治疗病区李福祥主任和李成忠、周飞虎副主任,医技保障组胡宗海主任和贺建昌副主任,卫生防疫组的邓云川副主任等各单位的专家、教授等,都不约而同地参加到恢复露天食堂的维修队伍之中,成为一名普通的维修人员……于是,许多男队员和女队员也加入到维修队伍之中,他们顶着蒙罗维亚清晨的酷热、上午中午和下午的烈日、傍晚的闷热,顽强地工作在繁忙的“工地”上,既节约了美金的巨额维修费,又锻炼了坚强的个性和拼搏的作风。

在蒙罗维亚的白天里,漂浮着无数迷彩帽和草帽;在蒙罗维亚的星空下,闪动着许多忙碌的身影。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在1月日,一个崭新的露天食堂“重生”了!当全体医疗队员在新露天食堂快乐地端起可口的饭菜时,他们眼前还时不时地走动着许多黑皮肤的快乐脸庞和快乐身影,他们就是那些战斗在维修“一线”的专家教授、领导士兵,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援利中国军人,他们是树立“国际形象”的和平大使,他们是传递健康信念的守护天使!

援利医疗队队员陈黔、宋保国

于利比里亚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jc/8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