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后,全国普遍高温,大部分地区进入“烧烤”模式。酷暑天,哪些事情尽量不要做?遇到中暑情况,该怎样急救?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根据不同的症状及时解暑?
超实用防中暑指南↓↓↓↓
夏季
如何防中暑
夏天由于气温高,天气炎热,提醒大家在出门前做好一切防晒防暑措施,注意室内外温度的调节,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天气热,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多喝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在高温作业场所,避免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
1.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注意:人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体内血液流速加快、排汗、呼吸、大小便等散发体内热量。
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发生中暑。过劳、睡眠不足、工作强度大是主要诱因,老人、儿童及有基础性慢性病者易发。
2.中暑初期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注意: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中暑三类。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除以上症状外,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3.发生中暑要及时降温、休息和补水,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
注意: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医院进行急救处理,救治重点是降低体温,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4.遵守高温作业规程,避免长时间滞留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
注意:高温作业应严格遵守规程;夏季室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应保证足量饮水,每天1.2-1.5升,不能等渴了再喝,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
中暑预防1.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
2.科学合理的饮食:
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切忌节食。
3.要保证食物新鲜清洁:
夏天食物特别容易变质,所以最好即买即烧即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孩子的肠胃道。
4.做好防晒措施:
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带好帽子、衣着宽松。
5.合理饮水:
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0.5%为宜。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
中暑后措施1.自身中暑:
如果你感到头晕、恶心、心慌等相应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已经中暑了。此时,应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找到一个阴凉的地方坐下休息;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大口猛喝,应小口慢饮,以防加重心脏负担;解开领口口子、领带、皮带、等一些配饰,保持身体周围通风;涂抹或饮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后,如果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求助并拨打电话就医。
2.他人中暑:
一旦周围有人发生中暑症状,应当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的地方,并保持周围通风;解开衣扣,用各种方法帮助身体散热;帮助服用解暑药物;按压人中、虎口等穴位帮助恢复意识,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应立即拨打救助电话。
最易中暑人群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中暑,这个夏天要当心了。
1喝水少的人
夏天一定要多注意补充水分。当身体缺乏水分时,机体排汗量不够,无法散热,就会中暑。但要注意的是,夏天大量喝冷饮,使体内温度骤降,热量积聚在体内无法排出,反而更容易中暑。
2出汗太少的人
出汗是人体排热的最重要机制,有些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的人,在高温天气就容易打破身体温度平衡,导致中暑。
重点注意!抑制排汗的药物包括常见的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硫酸镁、果导片等导泻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老年人需格外引起重视。
3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短时间内流失过多水分,此时中暑风险更高。
4睡眠不足的人
常熬夜、睡眠不足8小时的人不仅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还会影响心肺功能,降低排汗效率,不利于人体散热。
5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6剧烈运动的人
剧烈运动让身体在短时间内堆积大量热量,散热速度一旦跟不上,就容易中暑。身体非常结实健壮、肌肉发达的人群要更多注意,因为这类人运动时产生的热量比一般人更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7强迫性格者
情绪变化会一定程度影响身体健康,高温环境下,压力过大、焦虑、有强迫等人群,更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注意防暑安全漏洞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补上下面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
保持室内通风不通风、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室内中暑”。因此,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2
喝水不可“牛饮”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但这样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积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感觉很热时,不要喝冰水,否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血管收缩,因此喝温水较好。
除了适量喝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饮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含糖量较少的。
3
外出别长时间戴帽子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建议不定时摘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4
出汗时别立即冲凉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或者直接躲进空调温度开得特别低的室内,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正确做法是,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5
雨后黄昏别着急出门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尤其是刚下过一场雨后。此时,建议少在户外活动。
最后想提醒大家,别为了省电费不舍得开电扇和空调,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