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知识中暑相关常识

什么是中暑?

容易中暑的状况,中暑最常发生的时候是夏季的正午时分,高温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都很容易造成中暑。中暑的初期症状包括:呼吸加速、张口喘气、焦虑不安、出现瞪眼的表情、反应迟钝、皮肤出现出血斑、黏膜充血(口腔黏膜以及牙龈呈现鲜红色)、心跳脉搏加速、体温上升(肛温可达41~43℃)、呕吐、衰弱。

中暑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末期的症状则会出现:尿量减少或完全无尿、发绀(口腔黏膜以及牙龈呈现暗紫色)、因持续不断的喘气而造成喉头水肿、黄胆(口腔黏膜、皮肤、以及眼白部位呈现黄色)、颤抖、不自主的划水动作、昏迷、丧失知觉、反射消失、最后造成死亡。

中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暑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发病原因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夏天的7、8、9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针对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预防是关键。

3、其他: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二)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1、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渴、多汗

2、轻度中暑面红、大汗、脉搏快

3、重度中暑

热射病高热41°C以上、意识障碍

热痉挛先大汗、肌肉阵发性痉挛

热衰竭先头痛恶心、重症循环衰竭

中暑现场急救措施

1、转移转移至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

2、降温酒精或温水全身擦浴

3、补水清凉饮料或少量盐水

4、促醒掐人中、含谷穴或进行人工呼吸

5、医院进行救治

敬请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zz/6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