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梅甘草茶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躺在空调房里看电视吃西瓜的
炎炎烈日下的环卫工人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摩的司机
不断吆喝的水果小贩
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
争分夺秒的外卖小哥等等
他们都在为美好生活努力着
只是卖力工作时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等症状,这就是中暑啦!
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还会出现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后果不堪设想!
下面我从中医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暑邪
本病的发生是因感受夏暑之季的暑热病邪而致,但人体正气不足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重要因素。夏月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正气素亏或劳倦过度而津伤气耗,则抗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下降,暑热病邪即可乘虚袭入人体而发病。
王安道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即指出了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在元气先亏和外感暑热之邪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传变迅速,故病邪侵入人体发病多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初起即见壮热,汗多,口渴,脉洪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
叶天士所说“夏暑发自阳明”,即指出本病发病的病候特点。由于暑性火热,极易伤人正气,尤多耗伤津液,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津气欲脱等危重证象。
暑邪那么可怕,大量出汗后让人昏昏沉沉,真是让人不知所措呢!
下面我来教大家泡杯茶,不知不觉让中暑后的你恢复往日神采!
参梅甘草茶
《中国药膳学》
太子参15g、乌梅15g、甘草6g。
上药水煎取汁,加白糖适量令化,代茶频饮。
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病后气阴两伤与暑病伤津耗气的病证,如体倦少气、食欲不振、口渴汗多、脉虚数的治疗。
方中太子参为主药。太子参非古代本草中所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而是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作用类似补气的党参、却又兼有养阴生津之功;临床多用于病后体虚气津两伤之证,补气可配黄苦、红苦、山药、白术,生津可配麦冬、天冬、乌梅、五味子,止汗多配浮小麦、麻黄根。乌梅为辅药,味酸化阴可养阴生津、性涩收敛能止汗止泻。甘草为生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能与白糖合用以清解余热,二者共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汗止汗、清除余热的综合效能;临床可用于病后气阴两伤与暑病伤津耗气的病证,如感染性、传染性病症的恢复期,发热性疾病后期代谢机能不全水盐代谢紊乱及中暑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本方附方有一:生脉饮(《百病饮食自疗》):人参5~10g,麦冬6g,五味子3g,西瓜汁、梨汁、白糖适量。人参先用冷水泡半小时,与麦冬、五味子水煎取汁,然后合入西瓜汁、梨汁,白糖调味。代茶频饮,日内服完。
此方与上方比较,益气养阴、清解暑热之力大增,同时还有生脉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暑热伤津、气虚欲脱所致的汗出不止、身热下降、四肢不温、气喘吁吁、脉虚大浮的病证。相当于中暑虚脱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