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温夏天来了,这个病不得不防

近日来,由于重庆地区酷暑持续,医院就诊的人员逐日增多。为指导部队做好防暑工作,在此对“热射病”预防和救治的有关常识进行介绍,希望能够科学有效预防“热射病”,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战斗力。

一、什么是热射病?

答:热射病是指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引起肌肉温度升高,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发热、哮喘、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病症。轻度中暑在医学上称为热痉挛,中度中暑在医学上称为热衰竭,重度中暑则称为热射病。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死亡率高达50%。

二、热射病有哪些危害?

答:热射病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肉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内,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中枢神经。脏器温度超过42℃后,就会出现细胞功能障碍,影响全身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现象,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热射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口干,昏迷、神志障碍,血压升高,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脏器衰竭。

四、热射病诊断需做哪些项目检查?

答: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心血管检查,CT检查,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五、热射病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答:临床诊断上主要有四种疾病要注意与热射病区别鉴定,日射病:仅与阳光直接照射有关。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运动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应采取紧急处理。症状:产生高度的意识障碍,体温上升至40℃以上,不明显地流汗,皮肤干燥。治疗方法:紧急入院,并且尽快进行冷却疗法。热失神:在直射日光长时间照射的情况下睡醒。由于流汗引致的脱水和末端血管的扩张,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而导致。症状:意识在突然之间消失。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脉搏呈现徐脉。治疗方法: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热疲劳:水分盐分的补给赶不上大量流汗造成的流失,造成了脱水症状的产生。症状:有各样的症状,例如:直肠温上升至39℃、皮肤寒冷、明显地流汗,等等。治疗方法: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中暑痉挛:大量流汗后只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不足时发生。症状:突然的有痛性痉挛和硬直的产生。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治疗方法:经口注入食盐水。

六、热射病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答:治疗原则是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物理降温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药物降温目前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在上述各种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体温过低而虚脱的危险。

七、中医有哪些方法治疗中暑?答:中医治疗主要采取刺血疗法和穴位按摩疗法两种方法。1.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2.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至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除上述穴位按摩外,重症中暑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至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毫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八、感觉出现中暑情况如何处理?

答: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有人昏迷,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降低昏迷者体温,使其平卧,松开或脱去衣服,将病人的头部及肩部垫高。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没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让病人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在患者额部、双颞侧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用冰水或50%的乙醇擦洗全身,并为其按摩肢体。对重症中暑者,应在降温的同时,医院抢救。

九、如何在夏季科学防暑降温?

答:官兵执勤训练过程中,比常人中暑几率高很多,应当多注意补水。很多人夏天爱喝含糖饮料,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酷暑日,汗液里大量流失的是钠离子,因此补盐最重要。午餐晚餐多喝些汤也能防止脱水。外出时着装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要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在阳光直射下工作。要注意通风,出汗多时及时补充盐开水。大汗淋漓后,切忌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因为当身体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出现循环障碍。

十、执勤训练官兵可采用哪些简易方法防暑?

答:适用于基层部队的常用防暑方法有:1.在室内保持自然通风,外出执勤或训练间隙饮用淡绿茶水或淡盐水。盐水调制法:1公升水,放入盐1/2茶匙水调和,每15分钟喝半杯,一天喝3-4次。2.外出坐车时,冰袋冷敷降温。医院购买医用冰袋,或者自制冰袋:准备一些湿的绒布把冰块包裹起来,再用一个干净塑料袋套上放入冰箱。出门擦擦脸和胳膊。3.多用温水洗澡,如果感觉身体发热发烫,可用一些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吸热。4.凉水冲手腕,每隔几个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5秒,可以降低血液温度。

十一、中暑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答:中暑后注意科学调整饮食,应做到以下禁忌:1.忌大量饮水: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4.忌单纯进补: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十二、日常中如何通过食疗预防中暑?

答:食疗可以辅助预防治疗中暑,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夏季可选择以下饮品:

西瓜汁:将西瓜瓤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本品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本品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1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和食盐少许,待冷后代茶饮。本品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绿豆汤:绿豆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0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本品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用绿豆克,大米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双花茶:金银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适量,代茶饮,有清热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饮用。

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待凉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荷叶凉茶: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凉后饮用,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五中队宣)

监制:倪泞刘辉

编辑:李黎超倪若征

图文:五中队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zl/90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