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援鄂抗疫医疗队来到武汉已经第七天。医院三个病区的建立,医疗队已经接诊重症患者8名,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医护人员要为挽救这些病患的生命,在极其凶险的环境中,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上午9时,医医院进行了入驻武汉后的第九次协调。得到的信息是:随着其他援助医疗队的到来,我们这支医疗队,医院的四楼、五楼、十一楼三个病区开展救治工作。
“护士实行每天四班倒,
每个班要连续工作六小时。”
负责五楼重症病区的王洪亮主任说:“六个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个护士要照顾多个病人,从生活起居到换管用药、喂水排尿,甚至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其中的危险和艰辛,没到过现场的人很难想象。”
哈医大一院肿瘤科护士赵晓琳和同伴准备进入隔离区内工作。
医大二院的护理组长李谦
早上9时15分进入11楼病房
这也是她第二次进入病房
和病患面对面
而此时护士钟琳经过六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尤其是刚刚熬过后半夜的“极限期”,也几乎脱不下自己的隔离服。
李谦今天是第二次进入病房。“我们的护士实在是太忙了,值班时候我们几乎没有时间交流,几乎每个班下来人都要快虚脱一样。”李谦说,“然而这些压力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压力包括我们的压力和患者的压力,我们要面临被感染、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患者则是病痛给他们带来的无助和绝望。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无条件卸除自身压力,而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完成信心的传导,让患者感到希望。”
哈医大一院肿瘤科护士赵晓琳在隔离区内工作。
4年的呼吸专科经历
总能让李谦在病房里
从容应对任何难以预料的困难
“一个患者心理压力特别大,自己上网查疾病的症状,然后就往自己身上安,几次问护士,我能不能死呀?”李谦说,“每每面对这样的患者,我都会用自己最灿烂笑容,像哄孩子一样,把治疗的过程用‘童话般’的语言给他们讲清楚,打消这些人的压力。”
11楼病区李家宁医生介绍:
“其实护士在操作环节是非常危险的,在埋留置针、采血器,以及给患者带呼吸机的各种连接,还有为重症患者吸痰的过程,分分秒秒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有人形容感染病房的护士是在和魔鬼共舞,一点不为过!”李家宁说,“目前他们病房35个病人,全部是重症患者,其中上呼吸机的危重有七个,都非常非常的危险,随时有生命危险。因为疫情患者基本都是喘不上来气,呼吸困难。这样状态患者的心理压力都特别大,处于极度焦虑状态,所以我们护士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就尤为重要。因为在隔离病房里,护士就是患者唯一的亲人,患者最无助的时候,哪怕我们能够拉他手一下,都是对患者最大的鼓励。”
中午
在医疗队驻地
焦军东领队和当地相关人员
就驻地感控问题
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涉
他说:“感染控制是最大的事,而目前来看,我们病区的感控工作做得相对较好。也让我们每天付出巨大艰辛的医护人员,有了些安全保障。”
而在11楼病区,中午时分,进入病房穿上隔离服已经近两个小时的李谦,显得非常非常疲惫。李谦和其他护士一样,嘴里一直含着块糖。她说:“这是我们行里不成文规矩,嘴里含块糖就能保证我们不会虚脱。保护自己也是对患者负责。”
中午时间,大多护士都累得吃不下饭,而她们嘴里的糖也成了营养补充。
“每次我都提醒她们嘴里一定含块糖。”李家宁说这个提示在他眼里,和其他安全提示一样重要。
“病人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暗示自己再忍忍、再忍忍。六个小时下来,李谦的脸上让防护口罩和防护镜压得都变形了,脸上也多处红肿。
下午4时
记者和李家宁进行了沟通
他说,“今天病房出现了死亡病例,病毒感染遗体处置过程也是最高危的过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四个护士主动冲了上去完成了遗体处理工作。”这让他多少感到些不安,因为这几个护士的心理一定会出现些变化,而心理疏导工作要马上进行。
新闻多一“点”?
春天宾馆里的“春天”丨4位游客在哈尔滨隔离的温情故事重要通知!黑龙江:外省返回人员至少隔离天!宣传防疫知识黑龙江乡村“大喇叭”响起来记者:朱彤
摄影:郭俊峰
编辑:马雨彤
责编:焦健
统筹:王巍李国玉
监制:连占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