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华锦珩吹响了HSE集结号!
一、洪涝与传染病
(一)洪涝与传染病之间酱紫关系
1.环境破坏
洪水泛滥会淹没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群众常被迫大规模迁移,此外,各种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没而引起结构改变和栖息地变迁,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破坏,如自来水厂、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严重。水面有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1)食品原料污染: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
(2)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设施、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
(3)食品生产经营环境条件恶化:水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及各种垃圾;鼠类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厂、仓库和家庭聚集;灾区群众临时聚居于一些高地和堤坝,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杂,蚊蝇滋生,灾区群众缺乏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洁净的水,以及不洁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能来源。
(4)食品的运输和储存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遮蔽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
4.媒介生物滋生
(1)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条件环境恶化,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2)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及腐败的动物尸体等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易生病人群的影响
(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这类人群增多,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2)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区群众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另外,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二)常见传染病的识别
1.常见肠道传染病
洪涝发生时,水电设施遭到破坏,城市严重缺水,粪便、污物得不到及时清理,病原体污染水源、厕所等外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人畜死亡,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清理困难,腐烂发臭,蚊蝇孽生;在房屋倒塌,灾区群众居住集中,人与人间接触的机会增加,由于灾害的发生,自然环境被破坏、正常生活生产次序被打乱,当地群众身体抵抗力下降,上述种种原因给霍乱、菌痢、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带来了机会。
(1)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1)霍乱
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临床特点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偶有腹痛)。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大便呈黄水样,米泔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肌肉痉挛(小腿痉挛)。
2)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痢疾
痢疾是一种急、慢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申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4)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为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其临床表现,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
(2)病毒类肠道传染病
1)病毒性腹泻
引起人类腹泻的病毒有很多种,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轮状病毒(B组)腹泻,又名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潜伏期约52小时,病程为2.5天~6天,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2)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①急性无黄疽型肝炎。近期内出现连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腻、恶心、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儿童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不爱动等,部分病人起病时常有发热,但体温不高。
②急性黄疽型肝炎。除具有急性无黄疽型肝炎的症状外,同时还伴有小便赤黄、眼巩膜变黄、全身皮肤变黄,少数病人可有大便变灰。
③急性重症型肝炎。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出现高烧、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重度腹胀、乏力、黄疽加重。出现肝昏迷的前驱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当发展成肝昏迷者,因抢救不及时或不当极易死亡。
2.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
就是指那些本来存在于动物中疾病传染到人。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区群众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1)肾综合征出血热
传播途径: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螨类吸了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吸人血而感染人类;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2)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南方,鼠是主要传染源;北方,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7-14天,短者3-4天,长者可达28天。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
有蚊虫叮咬史,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4)疟疾
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迷,也应考虑本病。
5)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经钉螺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畏寒、发热、多汗、肝肿大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特征,常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腹水和肝功能损害。
(3)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经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肺鼠疫;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以及水痘、军团菌等。
二、高温高湿的危害
洪涝常发生于夏天,这个时候气温高达30多度,相对湿度非常高。常发生中暑或一些并发症。尤其是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容易发病。
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
三、皮肤病
1.湿疹
2.夏季皮炎、虫咬皮炎
3.毛囊炎、阴囊炎
4.脓疱疮
5.癣
注:上述材料主要来自国家CDC《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END
下期再见
声明
1.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