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早上起床,坐在沙发上,低身捡了个东西,一个起身,突然的一阵头晕目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且听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病症——直立性虚脱把!直立性虚脱?直立性虚脱,又叫做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据统计,随着年龄的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人发病率可达30-50%左右,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据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大约1/3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年美国一项研究调查了8万余名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住院,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位性低血压导致住院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研究显示,体位性低血压是全因死亡率和冠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并且体位性低血压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及靶器官损害相关。此外体位性低血压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四肢无力等,甚至出现晕厥。所以,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正好是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一定别被这一过性的眩晕忽悠了,要去重视,去处理。深究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因此,当发生体位改变的时候,血液无法充分的给予大脑供给。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变差,当发生急性的失水过多,或饮水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此外,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同样增加了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心脏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充盈受损,使得每搏输出量,尤其是在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时明显降低,进而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切记!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日常药物对于目前慢性病泛滥的现状,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已经开始服用各种降压药,降糖药等,以下是几种容易带来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服药的小伙伴要注意哦:抗高血压药物:这类药物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最为常见的药物是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以及特拉唑嗪、优降宁和α-甲基多巴等。镇静类药物:其中氯丙嗪最为多见。氯丙嗪除了具有安定作用,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抗肾上腺素药:例如酚妥拉明,可作用在血管α-肾上腺素受体(收缩血管的受体)上,实现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血管扩张药:例如硝酸甘油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其实无论是年龄问题,还是用药问题,我们都无法避免,那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亲人经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要如何处理呢?紧急处理: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反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了解清楚血压差额,以便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避免。但如果体位性低血压较严重,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或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病人一般很快苏醒。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即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对少数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也可给药物治疗,如中药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合理饮食,补足营养,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
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看点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