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认为冬季才是脑中风的高发季。其实,在夏季患上脑中风的人群也不在少数,俗称“热中风”。为什么夏季也会是中风高发期?我们该如何预防?它和中暑又有什么区别呢?
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奚文静介绍,“热中风”主要发生在夏季,它可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甚至是脑出血。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发生的概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
头晕是“热中风”的早期症状之一,而中暑也可能伴随头晕症状。许多人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急救措施,如错误地认为只是中暑而忽视了“热中风”的可能性,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症状来区别中暑和“热中风”。中暑往往发生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患者大量出汗,且未能有效补充流失的水分和其他电解质,导致体内稳态失衡。中暑常见的表现有多汗、口渴、四肢湿冷、体温急剧升高、皮肤灼热等。而“热中风”常常会出现血压突然大幅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聋耳鸣、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
此外,“热中风”的发病速度快,后果严重,所以快速判定有助于及早抢救。针对“热中风”的症状表现,可以通过“”原则来判断:
中国卒中学会的“”口诀
“1”张不对称的脸。
看一张脸,面部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尤其是微笑时两边弧度不一致;
“2”只不对称的胳膊。
查看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有单侧无力;
“0”聆听到不清晰的语言。
聆听患者语言,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者连基础的短句都无法准确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风发生前,很多人可能会经历一次到多次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它的主要表现为:脸、口角歪斜,咧嘴变得困难;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或感觉麻木;口齿不清;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短暂失明;意识模糊、头晕,失去平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
特别提醒:“热中风”抢救要遵循“黄金3小时”,在最佳救治时间内迅速抢救,可避免脑组织坏死,及时恢复血流。一旦发生中风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镇静,避免紧张、恐惧,尽量就近就医,减少搬动。必须搬动时,要防止头颈扭曲,减少晃动,头应偏向一侧,以免突然呕吐引起窒息。
如何预防“热中风”
常喝温水、多次少饮
天气炎热,许多人即使不动也会大汗淋漓,造成体液消耗过多。因此,夏季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温水最佳,以防过度体液流失导致血液浓缩,我们可以采用多次少饮的方法补水,喝水时要小口小口地喝。
由于老年人口渴感和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减弱,他们在高温天气中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因此,高温季节照顾老年人尤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