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医生,医生,麻烦你们赶快来救人啊!”前不久,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一名年轻男子被众人合力抬进了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急诊医学科抢救室。
听到呼救声后,急诊医学科值班医生及护士迅速冲了出来。
原来,医院的一名治安管理人员,他在户外巡逻时忽然感到头晕眼花,一下子晕倒了过去。同事发现后,第一时间将他送到急诊医学科进行抢救。
经询问,原来这名治安管理人员是因为长期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工作多个小时后,再加上防晒措施及饮水量较少,中暑了。
经过急诊医学科有效处置后,患者身体慢慢恢复。
近来,由于气温持续攀升,因天气导致中暑的患者呈上升趋势。小编的朋友圈也经常有朋友说:“我会不会热死在这个夏天。都不敢出门,担心自己被热化了。”这些虽然都是玩笑话,但也告诉我们,持续升高的气温确实让人不得不防。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中暑的基本常识和如何防止中暑。
什么是中暑?
它是由于人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致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散热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常见的因素:
高温、烈日暴晒、工作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体质情况、水盐补充不足、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
中暑的类型:
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CB-89),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
1、先兆中暑:
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2、轻症中暑:
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例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以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类。
1、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盐丢失过多,如仅补充大量水而补盐不足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热痉挛,并可引起疼痛。
1、热衰竭
因过多出汗,导致失盐失水均较严重;也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从而引起周围血管过度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休克症状。
2、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40℃)和意识障碍(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至年不完全资料统计,中暑的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积极防治中暑。
中暑后的处理:1、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中暑症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饮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可以在额头、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就医,静脉补液。
2、对于重度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医院救治。
预防中暑,重在防护:
1、备好防晒用具:
夏日出门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早上10时到16时这个时间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十倍。此时,如果必须外出,务必要做好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等。
此外,炎炎夏日,要在身边备好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用。
外出时衣物尽量选择棉、麻、丝类织物,少穿化纤类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而引起中暑。
2、年老体弱者减少外出: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病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
3、及时补水:
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因为当感到口渴时,说明体内已经严重缺水了。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内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会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4、多吃蔬果:
夏日蔬果丰富,生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含水量较高;桃、西瓜、甜瓜、杏等水果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所需。另外,绿豆汤、荷叶、苦瓜、姜汤等也是比较止渴消暑的好食材,建议可以根据自身饮食习惯选择食用。
5、保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杨黎刘金山
主编:李雪林
编辑:程金峰刘德贵张朝华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