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卷第卷

近两年多的时间,继选读了法国文学名著系列9本之后,我又阅读了9部俄罗斯文学作品,有的甚至读过二至三遍,俄罗斯文学不愧为世界文学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名家跌出,巨匠如云,足以支撑其文化强国地位。

1

内容梗概: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一个村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红、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斯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斯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玛斯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玛斯洛娃沿着月台追去,头巾也掉了,还摔了一大跤。

  玛斯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湿,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想象着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在那个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酒啊找乐子;我呢,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斯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斯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斯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斯洛娃的身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子回家后,妻子给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二十七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宣读起对玛斯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斯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斯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在诱奸玛斯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他便心安理得了。服役期满后,他去过姑姑家一趟。但这时,玛斯洛娃早被女地主撵出家门了。之后,聂赫留朵夫为了使自己忘掉犯下的过失,竭力不去想这件事。现在他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炎热。人们在议论他要娶柯尔查庚的小姐玛丽娅了。然而,他并不打算结婚。他正和某县的一个贵族首领的妻子私通。

  审判继续进行。法院要给玛斯洛娃定罪了。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斯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来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玛斯洛娃是妓女,是“最低级的退化的榜样”,犯罪是毫无疑义的。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斯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斯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斯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斯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玛斯洛娃被押回监狱,犯人们对玛斯洛娃都给以同情的问候。当他们知道她已被判刑时,一个犯人说:“这年月,真理跑到狗那儿去啦。”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他去找律师法纳律,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斯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斯洛娃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不道德”。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斯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斯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票……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斯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她走到那儿,他便跟到那儿。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为了作好上西伯利亚的准备,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库兹明斯果耶村。他在田庄上实行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把田地用贱价(比同县农民在地主那里租到的土地要便宜三成)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然后,他又到巴诺佛(他从姑姑那里继承来的田庄)访问,亲自和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同情他们的贫困和处境。他认为:“老百姓赤贫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唯一能养活他的土地”。他赞同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课税制的办法,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与人类的种种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在这里,他同样把土地租给农民,并进一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他召集农民代表商谈。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他们不敢相信地主的这份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他们接受了。聂赫留朵夫从农村返回省城时,他感到如释去重负般的无穷快乐,有一种旅客在发现新陆地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聂赫留朵夫把在巴诺佛找到的一张姑姑家的合家照片,带给了玛斯洛娃,上面有她和聂赫留朵夫的相;并告诉她,他要上彼得堡走一趟,大理院将要对玛斯洛娃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了。同时,他还帮助玛丝洛医院去工作。

  聂赫留朵夫到彼得堡后,住在姨妈家。姨夫伊凡?密海罗维奇伯爵是前任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通过他的介绍,去拜访了几个有势力的人物。其中有大法官渥尔夫、上诉委员会的委员佛罗比奥夫男爵、官办教会负责人托波罗夫。但这些上层官僚们,同样只顾自己的私利,不管犯人的死活。通过访问,聂赫留朵夫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官吏,从他姨妈的丈夫、大法官、托波罗夫算起,直到各部会的办公桌前面坐着的那些漂亮、干净、庄重、自以为了不起的大人先生们为止,虽然明明看见这种局面使得无辜的人受苦,却一点也不介意,所关心的只不过是镇压和祛除所有的危险分子罢了”。

  玛斯洛娃上诉案,被大理院以理由不充分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把这坏消息告诉玛斯洛娃听。这时,玛斯医院。她被人诬告与医务助理员勾搭,而被赶回狱中。聂赫留朵夫再次向她表示:自己决心跟她上西伯利亚去。

  玛斯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同时,在他运动下,玛斯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也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斯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并知道了他们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他们当中有些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却为平民牺牲了他们的特权和自由,这使得她特别看重他们,佩服他们。她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捕了。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斯洛娃。这时,玛斯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塞列宁的帮助,把玛斯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改判为在西伯利亚近处流放。他把消息告诉给玛斯洛娃。这时,有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他心头。然而,玛斯洛娃已决定跟西蒙松走。她不愿意“毁了”聂赫留朵夫的生活。聂赫留朵夫再次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去爱她。他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在狱旁椅子上睡了一个又香又甜的觉。最后,玛斯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得救了。

2

内容梗概:奥布朗斯基公爵是个爱装饰的美男子。他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因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和妻子多莉吵翻了。这时他的一个朋友康斯丹丁?列文从乡下到莫斯科。这是个有三千亩土地的地主,性格安静而羞怯。他有强壮的体格,肩膀宽阔,蓄着鬈曲的胡子,戴着羊皮帽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总是东张西望,或者象小孩子一样涨红了脸。列文自称是一个“乡下人”。他和奥布朗斯基是大学的同学。这次他来到莫斯科是要向多莉的妹妹基蒂求婚的。

  基蒂是谢尔巴茨基公爵的第三个女儿,她在交际场中很出风头。彼得堡的花花公子、皇室的侍从武官渥沦斯基正在追求她。她也爱他。她想象和渥沦斯基结合将会有幸福的远景,但她又感到列文对她的爱更诚实。母亲要她嫁渥沦斯基,父亲则更中意列文。最后,基蒂自己选择了渥沦斯基。

  渥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黧黑的男子,不十分高,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得短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那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他既有教养又有钱。他到莫斯科车站接母亲。在那儿他遇见了去接妹妹安娜?卡列宁娜的奥布朗斯基。安娜和渥沦斯基的母亲是同车由彼得堡来的。安娜来调解兄嫂的争吵。渥沦斯基在安娜面前表现了“不平凡的行为”。他把两百卢布捐赠给了被火车压死的路警的妻子。

  谢尔巴茨基公爵家举行盛大的舞会。基蒂打扮得很漂亮。她想象着今天渥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了。安娜也被邀参加了舞会。在基蒂眼里,安娜?卡列宁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鬈发是迷人的,她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不仅如此,安娜内心还有“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基蒂所达不到的”。在舞会上,基蒂发现渥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

  安娜因不愿看到基蒂的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提前回彼得堡去了。渥沦斯基知道后也追踪而去。在彼得堡车站,由安娜介绍,他认识了她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是彼得堡官场的头面人物。他在一个部里工作,有着显赫的位置,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

  渥沦斯基到彼得堡后,住在同僚比特立兹奇中尉家,他参加一切能与安娜会面的上流社会的舞会和宴会,并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议论。

  卡列宁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感情。他是个基督徒,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子的职责。安娜认为卡列宁是虚伪的。他并不在乎妻子和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她又认为卡列宁是一架凶狠的机器,“八年来摧残我的生命,他动不动就侮辱我,而自己却洋洋得意”。和渥沦斯基的相识,在安娜心中唤醒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沉睡的爱情。

  一次在古拿斯诺?塞洛举行赛马大会上,渥沦斯基是赛马选手之一。上流社会的人都来看热闹,连沙皇也来了。在比赛开始时,渥沦斯基跑在最前头,但他由于骑术上的错误,把马脊骨折断了。他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叫了一声。卡列宁认为这有失体统,便提前退场把她领走了。在回家的路上,安娜再也忍受不住卡列宁的平静与伪善,公开承认了她和渥沦斯基的关系。

  卡列宁考虑着怎样对付眼前发生的事。他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最后,他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原故使自己不幸”。他写信给安娜,要保持夫妇关系,不要割断那由神联系起来的纽带。

  列文遭基蒂拒婚后,感到羞愧,回到乡下从事他的农业计划和农业著作。他实地参加劳动,和农民一道去割草。而基蒂也因渥沦斯基的背信弃义,气病了。她的父母便带她出国旅行。回国后,她搬到姐姐多莉的田庄--厄古梭华居住。这里距列文的田庄很近。但列文自尊心很强,并不来看她。列文和一些地主正在讨论土地与农奴问题。列文对农奴解放不感兴趣,并认为农民不应受教育。他想调整劳动者与土地的关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即以租佃关系代替旧的工役制,他反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为此,他决定到西欧去进行一番考察,以便撰写他的农业改革的论文。

  渥沦斯基去看安娜。刚好在她家门口遇到了卡列宁。卡列宁并未拦阻他。他把这事告诉给安娜。安娜说,卡列宁是“木偶不是人……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有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了。”

  安娜因分娩病危,拍电报给卡列宁,要他回家。卡列宁感到高兴,他希望妻子死掉。可是安娜并没有死。生了个女孩,这是她和渥沦斯基生的。她在病床上要求卡列宁饶恕她。卡列宁饶恕了她,还饶恕了正在他家里的渥沦斯基。由于一种“宽恕敌人”的念头,使他心里感到快慰。他主动叫渥沦斯基留在安娜身边,他说:“她也许会问到你的。”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行为,渥沦斯基感到卡列宁崇高、正直,而自己则卑劣、渺小;并想到安娜和卡列宁会重新和好的。他在苦闷中开枪自杀了,但没死。伤好后,他会见了安娜。这时,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炽热起来。于是,渥沦斯基离开了军队,安娜离开了家。他们一同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举行的宴会上。列文和基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起来。不久他们结了婚。基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在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新婚的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卡列宁自妻子离家出走后,感到人人都轻蔑他、嘲笑他。只有老朋友莉蒂亚伯爵夫人自动来给他料理家务。不久,卡列宁得到沙皇政府颁发给他的一枚亚历山大勋章,于是他感到一切晦气都消失了。

  安娜和渥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三个月。在这期间,安娜感到是幸福的,但她是以失去名誉和儿子的代价换来的。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这时她十分思念自己的儿子。她想象儿子在父亲这块冷冰下,是得不到温暖的。于是她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望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绝望地叫道:“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安娜从谢辽沙书房出来,撞见了卡列宁,但他低着头,让她过去了。

  渥沦斯基被社会舆论和重新踏进社交界的欲望所压倒。他坚持要和安娜分居,避免和她单独见面。同时,还禁止安娜参加社交活动和看戏。安娜对渥沦斯基的行为感到意外,责问他说:“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社交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渥沦斯基便抱怨和责备起安娜来,说她不听从他的劝告。

  他们搬到渥沦斯基的田庄上居住。田庄经过一番整顿,设备很完美,有育婴室、医院、马厩,一切都带有英国风味。渥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安娜答应了。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他们的感情已不象以前那么融洽了。安娜要想尽各种办法去博得渥沦斯基的欢心,而渥沦斯基正是欣赏她这一点。

  奥勃朗斯基邀列文去看他的妹妹安娜。列文被安娜的风姿所吸引。认为安娜身上有一切好东西:“智慧、温柔、端丽,还有诚实的品性”,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回家后,他把自己的印象和会面的情形告诉给妻子听。基蒂感到气愤和嫉妒。

  奥勃朗斯基受安娜委托去向卡列宁提出离婚的要求。卡列宁拒绝了。他认为他不能违反基督教和神的意志。同时,他又告诉奥勃朗斯基:谢辽沙已长大,在他亲自教育下,已学会了对母亲的憎恨。

  安娜要求渥沦斯基把爱情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可是渥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他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人扔下。安娜要求渥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了,也请他老实说出来。结果,渥沦斯基大为光火。另一次,安娜追问渥沦斯基,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事,两人又发生了口角。渥沦斯基提醒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沦斯基也是个虚伪之徒,因为他并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们整整闹了一天的别扭。晚上,安娜称病,渥沦斯基没有去看她,使她感到灰心,她想到了死。第二天,渥沦斯基要到母亲那里去,安娜向他暗示:“你会后悔的。”但渥沦斯基却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

  安娜见渥沦斯基走了,叫仆人去追他回来,自己要向他承认错误,但火车已开了。安娜准备自己坐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呢。她回想起她和渥沦斯基的这段生活,渥沦斯基已明白地表示出对她厌倦了,爱她的热情也过去了。……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她接到渥沦斯基的来信,告诉她今晚十时他才能回来。于是安娜决定“不让你折磨了”,她投向火车,卧轨自杀了。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孩带走了。渥沦斯基受到良心的苛责,他以志愿兵的身份报名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列文的生活过得很平静、幸福。但他没有信仰,精神空虚。特别是他的农业改革计划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失败了,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但他想起一次和农民费多尔闲谈时,听到的几句话:“费卡尼奇是个诚实的老头子。他活着是为了灵魂,他记着上帝。”于是列文恍然大悟。他决定走信仰上帝的路。这样一来,他便感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意义起来,不再烦恼了。他们一家和奥勃朗斯基一家经常往来,讨论着各种问题。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通过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反映了在那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在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俄罗斯古老的封建家庭关系的瓦解和封建道德的沦丧以及古老封建农村土地制度的危机,探讨了道德与人性、家庭与爱情、信仰与救赎的矛盾,以及调和冲突的企图与可能。

安娜的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的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构成了安娜形象的复杂性。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体现了托尔斯泰的阶级局限。

3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长篇巨著,小说以年俄法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年至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从年彼得堡贵族客厅里谈论拿破仑在欧洲征战写起,陆续写了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军队在奥斯特利茨会战、法军入侵俄罗斯、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最后写到年十二月党人运动前夕。其中着重写了两次战争,一次是年——年在俄国国外进行的申.格拉本战役和奥斯特利茨战役,一次是年在俄国国内打的卫国战争。小说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家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展现了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描写了多个人物,从沙皇将帅到行伍士兵以及农民、普通老百姓,描述了各色各样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小偷的卑下念头到战士崇高的英雄主义、爱国激情,反映了各阶层的思想和情绪,从亲法派贵族的奴性媚外到十二月党人先驱者的忧国忧民,提出了许多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的问题等等。

为了全景介绍这部伟大的作品,还是需要逐一梳理一下全四卷每卷的具体故事梗概:

第一卷概览

年7月,宫廷女官安娜?帕芙洛芙娜在彼得堡举行一次盛大的晚会。到会的有上流社会的名流。瓦西里?谢尔盖维奇?库拉金公爵是第一个到会的贵族。他讲的是优雅的法语,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流行的语言。他是个惯会拍马逢迎的人。他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是您的忠心的仆人”。他有个女儿叫海伦,象白昼一样的美丽,大儿子伊波利特是个低能的外交官,小儿子阿纳托利是个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他们一家都出席了晚会。一位叫德鲁别茨卡娅的公爵夫人,要求库拉金把她的儿子鲍里斯介绍去当近卫军军官。公爵答应了。到会的还有一个刚从国外受教育回来,初次踏入社交界的皮埃尔。他“笨拙,肥胖,是一个宽肩大汉,双手又大又红”。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别祖霍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来寻找职业。他是莫斯科著名伯爵别祖霍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来寻找职业,他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

到会的,还有年青的公爵安德烈?博尔孔斯基。他是个身材不高而极俊秀的年轻人,“具有明确而冷静的面貌”。他的妻子丽莎是个矮小而活泼的女人。安德烈原先认识皮埃尔,他谈到他就要上前线去打仗了。在晚会上,人们交谈着法国和俄国日趋紧张的关系。会后,皮埃尔去拜访安德烈。他对安德烈说:“为自由而战,我便最先从军,但帮助英、奥去反对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指拿破仑)是不对的。”

鲍里斯经库拉金公爵介绍要到军队去服役了。他母亲带他到莫斯科看望亲戚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伯爵夫人和其女儿正在过命名日。伯爵夫人是个具有东方式瘦脸的女人,她养了12个儿女,但多半夭折了。伯爵是个平庸的人,他不如妻子能干。他们的大儿子尼古拉是个大学生,正和伯爵15岁的外甥女索尼亚恋爱。鲍里斯来到后,和伯爵13岁的小女儿娜达莎也闹起恋爱来。娜塔莎是个黑眼睛、大嘴巴、不美丽,但十分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皮埃尔在彼得堡没有选定职业,又回到莫斯科。这时别祖霍夫伯爵病得快死了。他的家族围绕他的遗产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库拉金公爵因和别祖霍夫伯爵沾点亲,主动跑来张罗。他和伯爵的三个侄女(马蒙托夫公爵的女儿)勾结起来,想瓜分遗产,排挤皮埃尔。但别祖霍夫已事先立好遗嘱,要把财产让给皮埃尔继承。库拉金公爵没占到便宜,反自讨没趣。

安德烈把妻子送回他父亲的领地童山后,便上前线去了。他是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副官。年10月,司令部设在奥地利的一个名叫布劳瑙的地方。11日,库图佐夫亲自检阅了五个步兵团。由于副总司令马克将军所率领的部队被法军消灭,使俄军处境困难。库图佐夫下达了向维也纳撤退的命令。他指挥的三万五千俄军遭到拿破仑指挥的十万法军追赶。10月28日,库图佐夫军队渡到多瑙河左岸。因受伤、落伍、战死,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一。不久,维也纳也失守了。法军大部队随后淹至。库图佐夫命令名将巴格拉季翁以四千轻骑兵去霍拉布伦阻挡法军。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炮兵上尉图申和他的战士们表现得非常顽强勇敢,终于把法军遏止住了。11月12日,库图佐夫退军到奥尔米茨,这里已经聚集了八万俄奥联军。第二天,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他是个漂亮年青的沙皇)和奥皇检阅了军队。二十日与法军在奥斯特里茨进行会战。库图佐夫估计形势对俄军不利,不同意这次会战,但年青好胜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将军们执意要这样干。法军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战斗,他“骑着灰色小阿拉伯马,穿着蓝色军大衣”,这天正好是他的加冕礼周年纪念日。会战从清晨五时开始直到下午五时结束。俄奥联军大败溃逃,连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夫佐都受了伤。安德烈受了重伤,他一人倒卧在普拉茨村山上,看着高远的天空,想起了“荣誉”和“自私心”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过去他一直为获得“荣誉”而奋斗,现在他感到“一切是空虚,一切是幻觉”。拿破仑巡视战场,发现了安德烈,便命令把他抬下去治疗。由于安德烈伤势较重,法军转移时,把他留给了当地居民。

第二卷概览我是标题

年,罗斯托夫伯爵的大儿子尼古拉从前线告假回到莫斯科。他是个英俊的骠骑兵中尉。老伯爵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他当作“最好的儿子和英雄”来欢迎。

彼埃尔自父亲死后继承了大笔遗产。势利的库拉金公爵便把女儿海伦嫁给他。海伦是个放荡的女人,成天沉溺于舞会中,她对丈夫缺乏真诚的爱。一次,她和军官多洛霍夫勾搭上了。为此,彼埃尔和多洛霍夫进行了一场决斗。彼埃尔把多洛霍夫打伤了。一星期后,彼埃尔叫妻子搬到田庄去,自己上彼得堡了。在彼得堡,他参加了一个宗教组织“共济会”。后来又到基辅视察自己的田庄。他在田庄上实行农业改革,并着手解放农奴,但他是个缺乏实际经验的人,他受到管家的愚弄和欺骗。他到博古恰罗沃去看望安德来公爵(他伤愈后已从前线回来)。并向他宣扬共济主义(主张博爱和虔信上帝),安德来却对他说;“你的学说说服不了我,而是生死在说服我。”安德来自奥斯特里茨会战受伤后,内心起了很大的变化。不久前,他的妻子莉萨又因分娩谢世了。他情绪消沉,正在探求人生的意义。

年6月,发生了弗利德兰会战。俄国军队取得了胜利。战后,宣布停战。俄法两国皇帝亲自参加了在蒂尔西特的和约签订仪式。

安德烈公爵在自己的田庄上,进行解放农奴的尝试。他使三百个农奴变成了自由农民,并使另一部分农奴以免役税代替了强制劳动。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由彼埃尔介绍,安德来认识了娜塔莎。现在娜塔莎已经16岁了,出落得很标致。她原先的爱人鲍里斯想和一个有钱的女子结婚,已把她丢弃了。娜塔莎舞跳得很出色。在安德来心目中,娜塔莎是他看到的第一个美女,“她的魔力之酒使他陶醉了”。不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她和她的父母都同意了。但安德烈的父亲反对,婚事暂时被搁下来。年9月15日,罗斯托夫伯爵家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打猎活动。他们共出动了只猎犬和20个骑马的猎人。娜塔莎和她的弟弟彼佳也都争着参加了。路上,他们又会合了他们家的远亲--伯伯的猎队,一道往山林进发。最初,他们放出猎犬活捉了一只母狼。中午时分,开始猎狐狸。这时,罗斯托夫家的仆人和地主伊拉金家的仆人发生了争执,经双方主人调解,依拉金邀请尼古拉罗斯托夫的猎队到他的领地猎兔子。依拉金有只黑眼红花的猎犬是用三个农奴的家庭换来的。他对自己出色的猎犬“啧啧”称赞不已。尼古拉放出自己心爱的黑花猎犬想和依拉金的猎犬比试一番。刚好,这时跳出一只母兔,尼古拉和依拉金的狗都扑空了,而伯伯的狼犬却把兔子扑倒了。这种胜利,使这位老人高兴得连声音和手都抖动起来。

天晚了,尼古拉兄妹接受伯伯的邀请到他田庄米哈伊洛夫卡村歇息。晚上,娜塔莎欣赏车夫米季卡的弹琴。伯伯一时高兴也弹起六弦琴来,他弹得美极了。娜塔莎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直到晚上十时,老伯爵夫妇派马车来接他们回去为止。

在海伦家举办的跳舞会上,花花公子阿纳托利追求娜塔莎。这位意志不坚定,带几分稚气的女子竟爱上他,并自动地解除了和安德烈的婚约。阿纳托利要把娜塔莎拐骗到国外去。但他们约定逃走的计划时,被索尼亚听见了。她转告了娜塔莎的教母玛丽娅。娜塔莎出逃不成,生起病来。彼埃尔跑来劝慰娜塔莎,并把阿纳托利已经结婚的事告诉娜塔莎。娜塔莎知道自己受骗了,气得要服毒自杀。彼埃尔得知自己的妻子海伦也参加了阴谋活动(她为自己的弟弟阿纳托利拉线),便气冲冲地对她说:“您在哪里,哪里便有堕落和罪恶。”安德烈见娜塔莎已变心,便托彼埃尔把娜塔莎的相片送还给她。

第三卷概览

年,拿破仑从德累斯顿到波兰,命令军队渡过涅曼河(俄国和波兰的界河),对俄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令侍从武官巴拉舍夫送信给拿破仑,指出其背信弃义的行为,要求他撤军。拿破仑不予理睬,把大军推进到维尔纳。1月15日,莫斯科群众聚集在斯洛博达宫前,由俄皇进行战争总动员。他要求商人出钱,贵族供给民团。人们一时被爱国热情所鼓舞。彼埃尔愿出一千 和全部给养。

安德烈在战争爆发后,上了前线,担任轻骑兵团团长。尼古拉罗斯托夫被晋升为上尉,在战斗中因表现勇敢,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轻骑兵指挥官。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大道。俄法两军在这里举行了会战。拿破仑命门大炮向城里猛轰。俄军总司令巴克莱.德.托利是个不孚众望的指挥官,他和第三军司令巴格拉季翁也配合不好。接着,斯摩棱斯克失守。8月8日由萨退考夫元帅等组织军事委员会,认为战事失败是指挥不统一。建议撤换巴克莱.德.托利,改任库图佐夫为司令官。提案获得沙皇批准,于是库图佐夫重返第一线。

杰尼索夫中校向库图佐夫提出要去组织游击队,打击入侵的法军。库图佐夫赞同了他的计划,派他去了。库图佐夫想把他心爱的副官安德烈调回司令部。但安德烈说,他已习惯了他的团队。面对这两位出色的军人,库图佐夫感到:“占领要塞不难,打胜仗却难了,我们不要猛攻,却需要忍耐和时间。这两个战士比一切都强,要让法国人吃马肉。”

年8月26日,爆发了波罗底诺会战。波罗底诺是莫斯科的门户,形势十分险要。在会战前一天,法国王宫总监德波塞从巴黎带给拿破仑一件皇后送他的礼物,礼物是皇太子(即“罗马王”)的画像,他一手举笏,一手捧地球。拿破仑当时患了伤风病,但他还亲自向全军宣读文告,并鼓动说:“胜利带给我们一切所需要的东西。”他命令副王缪拉亲率军队攻占波罗底诺村。法军集中了门大炮轰击俄军阵地。

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彼埃尔在会站前一天来到前线。他的坐骑中弹倒下了。他在慌乱中登上了拉叶夫斯基山冈。那儿是俄军炮兵阵地。兵士想赶跑他,但看到他和善沉着,便让他坐在一旁观战。彼埃尔被兵士们的英勇行为所鼓舞,自动参加搬运炮弹。一颗炮弹把他震昏了。法军冲上来。他和一个法国军官肉博,直到俄军重新占领阵地为止。法军的进攻受到俄军猛烈抵抗。前线指挥官纷纷向拿破仑要求增援。法军大炮已增至门。但俄军在库图佐夫沉着的指挥下,仍坚守着阵地。安德烈被炮弹炸伤。战斗是空前残酷的。战斗到最后,俄法双方都筋疲力竭了。兵士没有食物,没有休息。“任何人看到零乱的俄国后方,或法国后方,只要任何一方再作一点努力,就会把对方打垮。”可是双方都没有力量了。守在阵地上的俄军损失了一半,法军大部队损失了四分之一。

俄军司令部在农民家举行军事会议。在是否放弃莫斯科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参谋长贝尼格森为首的一派,主张保卫神圣的古都。但当时俄军损失惨重,后备弹药已无法补充。摆在俄国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损失军队和莫斯科;要么损失莫斯科,保持军队。库图左夫果断地选择了放弃莫斯科、保持军队的道路。他说;“凭祖国和皇帝交托给我的权柄,我下令退却。”这引起莫斯科卫戌司令拉斯托普钦和沙皇本人不满。俄军穿过莫斯科,退至瑞阿桑大道。9月2日,拿破仑站在波克隆尼山上,神态高傲地看着脚下的莫斯科,他等待着俄军派代表团来求和,但俄国代表团始终没有来。等待他的只是一座空城。莫斯科的居民只剩下五十分之一。2日下午,缪拉军队进驻莫斯科。城里没有居民,就象“水在沙里一样”,给法军造成很大的困难。接着,莫斯科发生大火。起火原因不明。法军以为是俄国人放的。在全城搜捕纵火犯。

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法军进入莫斯科前一天才撤退。在这之前,娜塔莎和女管家接待了许多伤员,并把自己搬家的车辆让出来运载伤员。其中有负重伤的安德烈,他已昏迷了七天了。在撤退途中,娜塔莎去看望安德烈,要他饶恕她的过去。安德烈说:“我比以前更爱您”。

彼埃尔经历了战场的一番风险后,回到了莫斯科。他不打算离开这座城市。他用农民的服装把自己装扮起来,企图等待拿破仑进入莫斯科时,把他刺死。9月30日,拿破仑进城。彼埃尔便在胸前藏了一把刀。这时莫斯科大火还在蔓廷。彼埃尔在火堆中救出了一个女孩。后来,他看到两法国士兵在街上侮辱俄国一个青年妇女,便迎上去营救。结果他被一队法国巡逻兵捉住,搜出他随身带的刀,把他当作纵火犯逮捕了。

第四卷概览

莫斯科失守了。京城彼得堡的上流社会,照常举行舞会和欢宴。在这时“接见和舞会是照旧的,法国戏院是照旧的,朝廷的兴趣是照旧的,官员的兴趣和阴谋都是照旧的”。这里,皇太子派、皇后玛丽亚派、法国人派和其它各种派别势力明争暗斗,追名逐利。交际花海伦过了一段荒淫放荡的生活后,病死了。

彼埃尔被俘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世。他被关进马厩里,后来又被押去陪斩。在俘虏营中,他认识了一个农民出身的老兵普拉东卡拉塔耶夫。彼埃尔感到他又优雅、又朴素,体现了“俄国的、善良的和完美的性格”。但他是个宿命论者,在普拉东看来,人不可以去谴责别人和反对不公平:不管发生什么事,结果总归是好的;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判决”,看到天意的安排。他喜欢讲一个“无缘无故白白受苦”的商人的故事,商人在他生命最后一刻还饶恕了那个害他坐了许多年牢的强盗。每当普拉东讲起这个故事时,总是眉飞色舞,焕发着“狂喜的神色”。他那“听天由命”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给了彼埃尔很深的印象。他决定奉行卡拉塔耶夫的哲学去生活。安德烈因伤重,他同妹妹玛丽亚、儿子和娜塔莎诀别后,去世了。

俄军集结在塔鲁丁诺一带活动。兵员和配给都得到补充,俄法双方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拿破仑写信给库图佐夫要求和谈,但库图佐夫不予答复。与此同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写信给库图佐夫责怪他不进攻法军。他在信里威胁说:“记着,你对受辱的祖国还要负损失莫斯科的责任。”年10月4日,库图佐夫签署了作战命令。但下属准备迟缓,库图佐夫为此发了火。10月6日和7日夜间,法军开始从莫斯科撤退。多名俘虏也被带走(其中有彼埃尔)。撤退时,一片混乱。由于法军大肆抢掠,连炮车上也满载着抢来的财物。沿途受到俄国游击队的袭击和俄军的追击。杰尼索夫的游击队表现得很出色。娜塔莎的弟弟彼佳也在游击队里。他勇敢冲击法军。虽然最后他中弹死了,但他和游击队救出了俄国俘虏。彼埃尔也在这次得救了。

10月28日,俄国冬天比往年都来得早,空中下着鹅毛大雪,严寒象利刃一样袭击着衣衫单薄的法军。沿途冻死饿毙的法军士兵不计其数。从莫斯科到维尔纳,七万三千法军(禁卫军不计在内)只剩下三万六千人,其中死于战斗的不到五千。这数字后来一直在递减。

库图佐夫驻军维尔纳。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来到,授予库图佐夫乔治一级勋章。但在追击法军和进军欧洲的问题上,库图佐夫和亚历山大一世展开了激烈的争执。亚历山大一世责怪他进军缓慢,加上库图佐夫不同意进军欧洲的计划,俄皇大为发火,要解除库图佐夫的兵权。这时,库图佐夫因年高体衰,争执后,他死了。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向法国进军。

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年,他们结了婚。婚后,娜塔莎性格大为改变,她忙于家务和教养子女。她抛弃了社会生活,失去了“她所有的魔力”,身体也“长胖了,长宽了”,变得“不修边幅”起来。同年,尼古拉.罗斯托夫从前线告退回到莫斯科。第二年,他娶了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为妻,搬到童山居住。他热心于农事活动。这样,三个爱国的家族博尔孔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并做两家。他们以亲眷关系互相往来。

作品解读4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享誉世界的长篇,是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是一部战争小说,该作品获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顿河地区哥萨克民族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苦闷、彷徨、挣扎、奋战、觉醒为题材,叙述了自年至年间顿河哥萨克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叙述的重点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白军与红军、参加白军的哥萨克与参加红军的哥萨克两大阵营、敌我双方的残酷斗争,展示了哥萨克的风俗习惯,表现了两大阶级尖锐复杂的斗争,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并探讨了苏维埃初期的一些政策失误。

为了介绍这本书,首先必须了解“哥萨克”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哥萨克是俄罗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原指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的人,后来泛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从内地逃到顿河草原、在这边陲地区安家落户的农奴及其后代。至18世纪,这些聚居在顿河两岸的“自由人”开始形成特殊的半农民、半军人的社会阶层。他们勤劳,热爱土地;他们勇敢,酷爱自由,并骁勇善战。沙皇政府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正式承认哥萨克村社,赐予哥萨克特权,分给份地,在沙皇政府“庇护”下实行自治,但规定每个哥萨克都必须为沙皇服兵役,效忠沙皇。

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化,哥萨克到《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时代已经分化。极少数人成为地主、富农,绝大多数人依然是劳动哥萨克——贫农和中农。但总体上,他们的经济生活优于内地农民生活,政治地位也比内地农民要高。因而,排外是这个阶层总的倾向。但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上层与下层、富族与贫农之间还是积累了矛盾。所以,当十月革命爆发后,那些富族的上层人们坚持要维护原有秩序,抵制在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因而,在年—年国内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哥萨克这样一个原本统一的群体分化出两个不同阶级,形成两股不同的力量,各自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互厮杀起来。

回到《静静的顿河》故事本身,大致的情节梗概是:主人公麦列霍夫.葛里高利出生在帝俄时期顿河流域一个叫鞑靼村的哥萨克村庄。爷爷麦列霍夫.普罗珂菲曾参加年俄罗斯对土耳其的战争,并从土耳其带回一个老婆。他凭借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房子,添置了家业,日子倒也过得不错。但是,那一年,村里发生了空前罕见的瘟疫,又传说普罗珂菲的老婆会使妖法,于是人们怀疑这一切是她所造成的恶果。他们来到普罗珂菲的家,将普罗珂菲的老婆从屋子里拖出来,要杀她祭天。此时,只听普罗珂菲从屋中大吼一声,冲出内室,从墙上扯下马刀,向人们冲去,普罗珂菲情急之中杀了人。但是,当天,普罗珂菲的老婆因受惊吓,早产而死亡。生下的混血儿就是葛里高利的父亲潘苔莱。

普罗珂菲因杀人罪被判12年徒刑,他只好将儿子交给祖母抚养。光阴荏苒,12年之后,普罗珂菲刑满归来。他将儿子领回家,又重整起家业来。

潘苔莱继承了父亲勤劳务实的传统。在他的手上,家业在一点点地积敛和扩大,生活自足而富裕。

岁月流逝,到了晚年,潘苔莱发福了,背略微有点驼,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这是因为年轻时参加沙皇阅兵的御前赛马而摔伤所致。他那条瘸腿,走起路来虽有点不方便,但也给他给在乡亲们面前吹牛,说是见到了沙皇而留下的资本,他在村子里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潘苔莱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彼得罗,一个普通的哥萨克,娶了个风流的媳妇,名叫达丽亚。小儿子葛里高利,其长相和性格都有点像父亲。小女儿杜妮亚什卡,是个长胳膊、大眼睛的姑娘,深得父亲的宠爱。

与潘苔莱一院之子隔的,是邻居司捷潘,比葛里高利年长。他的妻子名叫阿克西妮亚,长得漂亮而丰满。阿克西妮亚浑身都充满热情、朝气和精力,但她却象生活在笼子中的一只云雀。17岁那年,她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后来,她嫁给了司捷潘。他们家养了许多牲口,繁重的家务简直把她累坏了。司捷潘不务正业、酗酒、放荡,常常毒打妻子,还经常出去玩女人。

哥萨克有一个传统习惯,青壮年男子每到农闲时都要集中军训,以便随时听候沙皇的召唤。这一年,村里的司捷潘和彼得罗都入营训练去了。葛里高利乘这个机会在割草时和阿克西妮亚好上了。阿克西妮亚感情真挚、精力充沛,她逐渐与葛里高利产生了感情。司捷潘回来后便开始毒打妻子,与葛里高利打了一架,从此他们就结下了仇恨,尽管如此,仍阻挡不了这对情人的暗中往来。

潘苔莱为了避免丑事外扬,决定给葛里高利找一门亲事,他去向米伦家求亲。米伦.科尔舒诺夫家是鞑靼村的首富,他家有14对公牛,16只母牛和一群马。他有个女儿叫娜塔利娅,性格恬静温柔。米伦自持家资殷实,不肯把爱女嫁给潘苔莱做媳妇,加上他听说葛里高利有风流韵事,更加不愿意把女人嫁给“色鬼”。可是娜塔利娅却执意非葛里高利不嫁。这样亲事便定下了。葛里高利也因父命难违,只好同娜塔利娅成婚。但葛里高利并不爱她,新婚期间,葛里高利极力想忘记旧情,可是每当他和妻子亲热时,从妻子方面得到的仅仅是冷淡和窘急的顺从,妻子属于性格冷淡和行动迂缓的一类人。他想到阿克西妮亚的疯狂野性的情爱的时候,就不免叹气,旧情立刻点燃,不久就公开与阿克西妮亚同居,成为村中的一件丑闻。

葛里高利的父亲潘苔莱羞愧难当,痛打了儿子。葛里高利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他和阿克西莉娅跑到村外富户莫霍夫.利斯特尼茨基家中帮工。

莫霍夫是一位外地迁来的商人,他家里雇了20多位工人,兼放高利贷;鞑靼村没有一家不欠他的债的。

与此同时,鞑靼村来了一个外乡人施托克曼。他原先是一个工人,参加过年革命,被沙皇政府逮捕过,后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员。他来到鞑靼村后开了一家铁匠铺,暗中进行革命宣传。经常到铁匠铺来的有贫民米什卡.科舍沃伊,他是葛里高利的好友;还有机器师科特利亚罗夫.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皮匠菲利卡等。他们在一起念一本油污的小册子,谈论俄国农民起义首领普加乔夫和斯捷潘.拉辛的事情。开始在哥萨克人当中播撒革命的种子。但是,不久,施托克曼遭到了政府的逮捕。

葛里高利由地主莫霍夫.利斯特尼茨基的儿子叶普盖尼的引进,当了地主家的马车夫。同时,他还把阿克西妮亚也安插在厨房里打杂。斯捷潘对此亦无可奈何。娜塔利娅写信给丈夫希望他回家,不要把她撇开。葛里高利回信只潦草地写了几个大字“你一个人过下去吧。”娜塔利娅思想很苦闷,加上外面流言说她和公公搭上了,晚上她用镰刀自杀。可是没有死,她被娘家人救下了,从此她的脖子也歪了。阿克西妮亚怀孕了,在地主家生了个女儿。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是参战国,葛里高利应征入伍。他所属的团队开往欧洲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他用长矛刺进一个奥地利人身上,还用马刀劈了另一个奥地利人的脑袋。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杀人,心里感到特别难过。无论是在行军还是休息的时候,在他眼前时常晃动着那次肉搏战的情景,甚至在梦中,他也被回忆压迫着,感到抓住矛柄的手在抽筋。一个外号叫“锅圈儿”的哥萨克鼓励他说,砍人要勇敢才成,“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砍下去。”在另一次战斗中,葛里医院。在那儿,他遇见了一个叫贾兰沙的机枪手,他痛骂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痛骂沙皇。他告诉葛里高利,他们都是为资产阶级在打仗,地主的钱越打仗越多,老百姓的脖子上套满了绞索。他说这是一场荒谬而残忍的战争。

阿克西妮亚生的女孩和葛里高利长得一模一样,连笑容也是野性的。娜塔利娅越来越思念丈夫,她跑去找阿克西妮亚,说她抢走了她的男人,要求归还给她。阿克西莉娅却冷笑地回答说:“他会要你吗?瞧瞧,你的脖子都歪了!”她发疯似的保护着自己的地位,不但地奚落和攻击娜塔利娅,使她哭着回去了。不久,阿克西妮亚的女儿发急病死了,她感到这是她侮辱娜塔利娅的报应。

地主的儿子叶普盖尼中尉请假回家探亲。全家人都为他忙碌起来,但他的眼光却一直围着阿克西妮亚转。他向来垂涎于这个漂亮的女人。晚上,他闯进阿克西妮亚的住房,假意安慰她不要因死去女儿而难过,然后在她失去防范的情况下占有了她。

这年冬天,葛里高利也复员回家了。但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仍然来到地主庄园。看马的萨什卡爷爷告诉他最近叶普盖尼少爷和阿克西妮亚的私情。葛里高利强压住怒火,他和阿克西妮亚会面时变得冷冷清清的。她在为他脱靴时,悔恨地大哭起来,并要求他原谅。葛里高利找了个机会用马车把叶普盖尼载到村外,用鞭子狠狠抽了他一顿,然后他再不理阿克西妮亚,离开地主家,回到了他上次离开后就不曾回来的父亲家,他请求娜塔利亚的原谅。两人言归于好。休假结束时,娜塔利亚已怀了孕,不久便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葛利高里由于上次战斗获得了十字勋章,他作为一个勇敢的哥萨克重返前线。他心里一面和战争的荒谬性不肯妥协,另一面又忠实地维护者哥萨克传统的光荣。在前线,机枪手本丘克在军队中宣传反战思想,他把全体机枪手都鼓动起来,公开承认自己是布尔什维克,他们要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他还朗读了列宁的著作,这引起了上司叶普盖尼的仇恨。这位地主的少爷本能地向上级写了告密信,要求火速搜查机枪队,把危险分子清除掉。为此,整个团队都受到搜查,本丘克逃离了军队。

葛利高里在一次受德国人的包围中救了情敌斯捷潘。斯捷潘对他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但是为了阿克西妮亚我不能饶恕你”。他还承认部队在进攻的时候,他从后面对葛利高里开了三枪,但都没有打中。

年二月革命,尼古拉沙皇被推翻,彼得堡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方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被任命为最高统帅,但他是一个阴谋家,他在哥萨克军官的簇拥下,想起来替代克伦斯基,搞一场政变。但由于他没有及时地把第二军调往彼得堡,阴谋破产了。保皇派拥立阿列克塞耶夫做了最高统帅,科尔尼洛夫遭到监禁。

葛利高里在年1月,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少尉排长。之后,他得了肺炎,被允许回家休假。当他回到鞑靼村时,见到了娜塔利亚为他生的两个双胞胎儿女,感到了家的温暖。但政治风云变幻又使他头痛。这时他遇上了一个叫伊兹瓦林的哥萨克,这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和葛利高里谈了许多话,他主张哥萨克人要独立自治。认为目前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是同路人,以后就要分开了。哥萨克人不要任何人的监护,不管是科尔尼洛夫、克伦斯基或列宁,要自己成立政权。

年十月革命胜利了,克伦斯基政权被推翻,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科舍沃伊、彼得罗等都从欧洲前线回到了鞑靼村。不久,白俄将军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向革命反扑,外国帝国主义者也进行武装干涉。一场空前残酷和激烈的内战开始了。葛利高里在革命者波乔尔科夫开导下,认识了革命的真理,参加了红军,任连长。他在与白军作战中表现十分勇敢,而且受了伤。不久,布尔什维克党人波乔尔科夫任顿河地区领导人。他率领军民向白军发起攻击。葛利高里看到极左的波乔尔科夫残害被俘的哥萨克军官并处死全部俘虏,他深为不满,同情起白军来,他离开红军回到了鞑靼村。

葛利高里本想就此在村里生活一辈子,但是,顿河地区再也平静不下来了,在顿河两岸广阔草原的上空聚集着黑色的乌云,猛烈的风暴就要来临。此刻,在顿河地区有三股势力:一是以科尔尼洛夫为首的白卫军政权,二是以波乔尔科夫为顿河人民委员会主席的红色政权;三是以阿尔费罗夫为军区司令的顿河自治组织。三股势力的目的各自不同:白卫军政权要消灭红色政权,恢复旧秩序,而红色政权要消灭白卫军政权,建立新世界。但哥萨克自治组织却要赶走外乡佬,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侵犯。

他的父兄都站在白军一边。当哥哥彼得罗问他站在哪一边时?他回答说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结果被父亲骂了个狗血喷头。彼得罗教训他说:“你应当明白,你是一个哥萨克,从前是哥萨克,将来也是哥萨克,我们不允许穿草鞋的俄罗斯人来统治我们。”年4月,顿河上游哥萨克宣告独立,不久,反革命叛军来到鞑靼村,村里响起钟来,要求哥萨克都参加叛军。原先参加赤卫军的都不想再参加白军了。科舍沃伊和“丁勾儿”都从村子逃走了。

在叛军主持的村民大会上,人们一致选举葛利高里的岳父富裕的米伦当村长,有人提议要选葛利高里为村哥萨克军的指挥官,但有人怀疑他参加过赤卫军靠不住。最后人们推举彼得罗为哥萨克叛军头目,指挥同红军作战。不久,彼得罗奉命带领一百多个哥萨克去袭击波乔尔科夫,葛利高里也参加了这次袭击。

波乔尔科夫当选为顿河人民委员会苏维埃主席。他带领了一支不大的远征队出发到北方去,想在那里动员上过前线的士兵,组织三、四个团的兵力去打击德国人和镇压顿河下游的反革命活动。但他们在半路上遭到了波波夫指挥的反革命军队的袭击,波乔尔科夫及其部下被捕了。以彼得罗为首的鞑靼村哥萨克晚来了一步,没有参加战斗。波波夫宣布判处波乔尔科夫、本丘克等80名赤卫军死刑。临行时,葛利高里走到波乔尔科夫面前,数落他以前杀死被俘的白军军官的事,指责他不该那么残酷地对待同胞。波乔尔科夫没有理他,而对着哥萨克群众喊起来:“你们都是糊涂人,军官欺骗了你们。这事就算完了吗?不能完!今天你们枪毙了我们,明天就要轮到你们了!苏维埃政权要在俄罗斯全国建立起来!”

年4月,顿河流域发生很大分化,顿河上游许多哥萨克都跟红军走了,下游地区落入白军手里。白军首领克拉斯诺夫少将在南方召开“拯救顿河大会”。之后,他当选为顿河军区司令官。他勾结德国,上书给日耳曼皇帝请求支持他建立“顿河——高加索联盟自治国”,为此,他还迎接了协约国的军队共同对付红军。

  斯捷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落德国,这时回到鞑靼村。他到地主利斯特尼茨基家去找阿克西妮亚,告诉她,他在德国和一个寡妇同居,后来他扔掉她,带了很多钱回来重整家业。他问阿克西妮亚是否被葛利高里抛弃后,又和地主少爷叶普盖尼姘上。阿克西妮亚说是的,她跟少爷同居。但 斯捷潘说他不责怪他,也不跟她算旧账,希望她能跟他一同回家重新过日子。阿克西妮亚最初不肯,后来,她想了一想,便和东家算清了工钱,收拾行李回家去了。他们本想过太平的日子,但不久,斯捷潘又被迫参加了白军。

这年年底,红军占领了鞑靼村,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科舍沃伊分别担任村苏维埃正副主席,施托克曼也随军回到村里。革命军事委员会向每家收缴武器。葛利高里和彼得罗交出了两支步枪,两支手枪和一把马刀。根据上级命令,村苏维埃向富裕哥萨克摊派军款,并逮捕那些违抗交纳军款的人。鞑靼村需要交纳军款四万卢布,为此引起村中一片骚乱。施托克曼主张必须把最顽固的分子逮捕起来,否则就会发生暴动,甚至要杀一儆百。当过伪村长的米伦被枪毙了,潘苔莱父子三人被宣布为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列在被捕名单之中。年3月,当科舍沃伊到镇上去开会时,哥萨克个人村庄都发生了暴动。鞑靼村也暴动了,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和施托克曼已出逃。村里16岁至70岁都被动员拿起枪来,编成两个连。葛利高里参加了暴动队伍,与红军作战。但在战斗中,暴乱的哥萨克受挫,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科舍沃伊俘虏了彼得罗。彼得罗向伊万求饶,科舍沃伊则把他枪决了。

顿河叛军联军司令命令葛利高里为团长,率领十个连进攻红军李哈乔夫的队伍,葛利高里除了感到一种虚荣的愉快情绪外,不免又犹豫起来。他在心里问自己“我率领着他们去反对什么人呢?是反对人民……谁是对的呢?”3月底,哥萨克叛军取得了一些胜利,这样,双方的力量平衡了一个时期。在一次战斗中,葛利高里残忍地砍杀了四个红军水兵,事后他感到痛苦和不安,全身抽搐地哭泣起来,大声喊道:“我杀的是什么人呀?兄弟们,不能饶恕我!为了上帝,砍死我吧……”,不久,葛利高里又被任命为师长,但叛军头目对他并不完全放心,因为他过去曾经参加过红军。

  一次,葛利高里离开了自己的师,回到鞑靼村。村里静悄悄的,男人们都打仗去了。他对妻子娜塔利娅说他生活得很痛苦,大喝伏特加酒,道路走得不对,最好能和红军讲和,战争把他的一切都吸干啦,连自己都害怕自己啦,他思维心象一口枯井。他在村子里住了五天,准备中午要走了,可是当他到河边饮马时,遇见了阿克西妮亚。一大堆快活而又伤感的回忆从他心里升起来。她露出非常可怜而又惊慌的笑容,还提起他们原先的恋爱就是在这河边开始的。葛利高里决定当天不走了,晚上,他等妻子和孩子熟睡后,便出门去找阿克西莉娅。

哥萨克叛军的几个连包围了红军的一个团。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和施托克曼、科舍沃伊等25个共产党员当了俘虏。当这些俘虏押解过鞑靼村时,彼得罗的妻子达丽亚亲手枪毙了伊万,为自己的丈夫报了仇。施托克曼等多人也遭杀害,只有科舍沃伊逃脱,他心里充满对敌人的仇恨,临走时还放火烧了七座商人和富裕哥萨克的房子。

五月里,红军增援部队从顿涅茨方面向叛军战线开过来,把葛利高里指挥的第一师打得节节后退,一直把他们赶到顿河去。但是由于这次暴动牵制住了红军,使白军暂时又得势起来。6月由谢科列乔夫指挥的三千骑兵冲破了红军的防线,顺着铁路线,向嘉桑斯克镇方面移动。

由于战乱,潘苔莱.麦列霍夫一家全变了样。原本是一个和睦劳动的家庭,现在变得四分五裂,不团结。两个儿子参加暴乱,大儿子死了。小女儿杜妮亚什卡发生了离心力,她喜欢当红军的科舍沃伊,对家里的事一点也不热心,象是被雇来干活的。媳妇娜塔利娅也对公婆疏远起来,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有一回,孙子还哭着说别放爸爸走,打仗会把他打死的,最好叫不中用的爷爷去打仗。大媳妇达丽亚也不断与公婆发生矛盾,她越来越放荡了,后来,在河里洗澡时被淹死了。娜塔利娅又怀孕了,她由于对丈夫的思念,也由于他和阿克西妮亚重归于好而伤心,她想堕胎,但潘苔莱不肯,最后她难产而死。葛利高里闻讯后赶回家来。他感到对妻子的死负有责任,六年来,如果她带着孩子回娘家去,如果她非常仇恨他,那么他就不会感到这么痛苦了,她直到咽气的最后一分钟还是那样爱他和想念他。

南方战线形势越来越不妙,白军将军邓尼金的军队已经进攻到奥勒尔,威胁着图拉和莫斯科。10月初,斯大林被派到南方战线,他推翻了托洛茨基的败北计划,重新制定了粉粹白军的作战方案,并得到了列宁的批准。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白军被击溃了。大部分白军家属都随白军撤退,麦列霍夫家只留下杜丽亚和葛利高里的儿子,潘苔莱和阿克西莉娅都随葛利高里往南方退去。半路上,潘苔莱病死了,阿克西莉娅也因病留在库班地区的一个客栈。葛利高里本想跟白军从黑海渡到克里米亚去,但他看到白军对顿河叛军的不平等待遇,呕气不去了。随后,他在南方草原上参加了红军,并担任了红军副团长职务。

年夏天,鞑靼村有三十多个跟随白军撤退的哥萨克回到村里来。其中多数是老头子和年纪大的军人,阿克西莉娅也回来了。鞑靼村又重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科舍沃伊担任村主席。这时他已和杜妮亚成了亲,搬到麦列霍夫家居住,并照料葛利高里的儿子。不久,葛利高里因历史问题被红军清退回家。当晚,他和科舍沃伊进行了一番十分不愉快的谈话。科舍沃伊要他到镇上去登记,并且对他说:“我不信任你!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林子里跑的。”葛利高里说:“如果苏维埃政权来压迫我,我就要自卫!”

第二天,葛利高里到镇上去登记,但因他当过白军军官,又要他到顿河肃反委员会政治局去登记。这样一来他就害怕了,他想他会被关押起来的。这时,他遇见了原顿河叛军第28团的团长弗明,弗明告诉他政治局要逮捕白军军官了,要他不要去登记。他心情十分苦闷地回到村子,领着自己的孩子和带着日常生活用品到阿克西妮亚家里,搬去和她一同居住,因为斯捷潘已死了。他告诉阿克西妮亚他必须离开村子到外地漂泊,避避风。刚好,杜妮亚来送信,说镇上来了四个骑马的人,象是要来抓他,要他赶快逃走。

弗明组织了一帮土匪抵抗苏维埃政府,葛利高里在流浪中落入匪巢,弗明便拉他入伙。过不久,弗明被击溃,整个匪帮只剩下五人,困守在顿河中的一个荒岛上。葛利高里逃出来,摸黑回到鞑靼村,他对阿克西妮亚说,几个月来,他痛苦死了,他走了一条弯路,他的手应该工作,不应该再去打仗。他要她跟他一道去库班干活,把孩子托付给他的妹妹杜丽亚。阿克西妮亚赞同他的计划。于是,他们偷偷地逃离了村子。半途上他们遇见了四个征粮队的哨兵,他们在葛利高里背后开枪,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

葛利高里埋葬了阿克西妮亚后,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和森林里过着流浪的生活。他感到一切都过去了,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恶梦。他时常梦见孩子,阿克西妮亚、母亲和其他的一切已经不在人世的亲人。他想要是能再回家一次,看看孩子多好呀,到那时就可以死而无怨了。他把随身带的步枪、手枪和子弹解下来,扔进已经解冻的顿河里,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村子里。儿子米沙特终于从他这个胡子和外表都很可怕的人身上,认出了自己的父亲。他告诉爸爸杜妮亚姑姑很好,姐姐患白喉病死了,科舍沃伊去参军了。葛利高里抱起孩子,感到“这就是在他生活中残留的全部东西”。

5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笔作。小说主人公是穷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他住在彼得堡某贫民窟公寓的一间破旧阁楼小屋中,他学习法律,成绩优异,却常常陷入极端贫困之中,故事开始时,他因缴不起学费而退学,又因为无力缴付房租而整天躲着房东老太婆,由于衣衫褴褛,他想当家庭教师也无人聘请,只能靠母亲的养老金和妹妹在外省当家庭教师的薪金来度日,妹妹在主人家为了微薄的生计也是受尽侮辱和迫害,为了哥哥,她准备牺牲自己,同意嫁给一位叫卢仁的人品很差的律师,拉斯科利尼科夫感到痛苦和屈辱,他不愿意看到妹妹为了自己的前程进行这场“交易”,他觉得社会太不公了。

在每天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思维神经异常活跃,走途无路的困境之中,他冥思苦想,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超人”理论,他写了一篇《犯罪论》的书评,发表在刊物《每周评论》上,在这篇书评中,这套理论附和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成为他走向犯罪的根源之一,他的理论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凡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向拿破仑一样“主宰世界”,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多数人,不受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是可以随意杀人。在得出了自己冥思苦想的这个理论之后,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拖累母亲和妹妹,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论,来检查一下自己到底是和大家一样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人”,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他准备实践这种变态理论,铤而走险计划去干预谋已久的“一件事”,杀死一个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为生的老太婆。根据犯罪心理,当一个人想要去犯罪,有意识地去筹划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个极其纠结的过程,纠结到精神恍惚,甚至是怀疑人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不定。

这位饥肠辘辘的大学生踟蹰街头,看到的尽是凄凉悲惨的景象:或者是一个被灌醉的姑娘在街上摇摇晃晃地走着,穿着被扯破的连衣裙,后面跟着不怀好意的男人;或者是几个粗野的男人在吵架;要不就是有人跳河自杀!这一切都使这个青年人早已紧张过度的神经更加难受。

就在拉斯科利尼科夫为是否实施杀人计划徘徊不定的时候,在下等酒店里碰到的一个更为悲惨的家庭情景,使他感到揪心的痛苦。马尔美拉托夫一家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九等文官马尔美拉托夫因为酗酒成瘾而被解雇,因此也丢了工作,又找不到差事,一家大小五口无以为生。马尔美拉托夫的长女索尼娅为了一家免于饿死,被迫出去卖淫,以维持一家清苦的生活。做父亲的羞愧难当,借酒消愁。这个穷愁潦倒的公务员后来醉倒在马路上被车压死,妻子几乎神经失常,因无钱交付房租,在丧事完毕后,全家被赶出门,她带着三个孩子上街乞讨,结果肺病发作而死。马尔美拉托夫曾经对拉斯科利尼科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明不明白一个人到了走途无路是什么滋味,这样的日子活不下去啊!”。这字里行间透露着多么绝望的呼喊,一副多么凄惨的画面!

这里需要交代当时俄国的社会情况。因为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总会有现实的映射,《罪与罚》写于年,那是农奴制改革后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在崩溃的农奴制和迅猛发展发展的资本主义双重压力之下,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而各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罪与罚》发表的前后,已经有不少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提出并且宣扬强者的权利和“超人”哲学,这理所当然也引起了许多正直人士的谴责和批判,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却以艺术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暴露出这一憎恨人类的理论的野蛮性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野蛮性如以后德国纳粹“种族灭绝”政策,他们在后来的人类“二战”期间残害犹太人罪恶的行为,而社会根源就是来源于社会保障和公平的缺失,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阶级的固化等原因。这个在书中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身上,还有马尔美拉托夫一家身上都有体现。

当时社会道德腐化,金钱越来越成为主宰力量,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赤贫现象。小说很巧妙地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既描绘出彼得堡街头千千万万受苦人民在挨饿、哭泣、死亡!作者说出摆在他们面前的三条路:投河、疯人院、或者最后陷入堕落中。这是代表受苦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血泪控诉,同时又反映出主人公在那个贫穷和困难的社会惶惶不可终日,拼命挣扎,终于铤而走险的客观原因,也即资本主义社会里犯罪的社会根源。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身为小资本主义压迫者,有着残忍和利益为重的铁石心肠,凭借从事高利贷来压迫借债的人,让本是生活困顿之人更是无路可走。而偶然的机会,拉斯科利尼科夫在酒馆中听到了两位年轻人的对话,谈论到了这位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对自己的亲妹妹都同样的苛刻。已经经过几度挣扎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又萌起了杀人之心。这个时候仿佛有一个怂恿者的声音在告诉他:“这个老太婆作恶多端,罪有应得受到惩罚,也是死不足惜。”

于是,拉斯科利尼科夫终于瞅准机会,杀死了靠放高利的老太婆,在实施杀人之后,正巧撞上老太婆的妹妹回来,在慌乱之中,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杀人罪行,他将这个和善的、无辜的人也一同杀害。可以说发生的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在拉斯科利尼科夫脑子里反复的出现,弄得他精神恍惚。就在杀人的第二天,他接到了警察局的一张传票,当时他就被吓了个半死。后来当得知是追缴欠款的时候才松了一口气。当他在警察局准备交完钱就走人的时候,听到两个警察在谈论昨天晚上凶杀案的情况,他本来就恍惚未定的精神就像是被凉水惊到一样,当即就昏厥在了警察局,而这个反常的举动更是引起了一名警官的注意。拉斯科利尼科夫在清醒之后回到了租住的房子里,一病不起,几天都不省人事。

拉斯科利尼科夫陷入到一场新的自我矛盾和纠结之中,比之前“要不要杀死老太婆”更为痛苦,自我对内心的审判,什么是善良,什么又是罪恶,天堂与地狱其实只在一念之间,而显然在杀害老太婆和她妹妹的时候,拉斯科利尼科夫变成了恶魔,而之后马尔美拉托夫死去的时候,他又将母亲刚邮寄过来的25卢布给他家人,这时拉斯科利尼科夫又是一个心存善意的好人。人性展现出了复杂性和立体感。他用所学的反侦察知识对抗着警方的调查,成功地逃避掉了种种调查,甚至最后出现了一个替身,莫名其妙地有一个嫌疑犯自首说老太婆是他杀的,这个案子就这样结案了。就在他已经成功地打消了警方对他的怀疑的时候。按理说,拉斯科利尼科夫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警察找上门了,但是他却没能摆脱另一种更为可怕的惩罚,那就是道德与良心的惩罚。而且这个惩罚先于犯罪,自他萌生杀人的念头开始,他的内心就成为了一种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也为自己的荒诞念头而感到,不相信自己真得会去杀人。直到行凶前最后一刻还在犹豫着“不如回去吧”,可是杀人之后呢,他又陷入到痛苦的折磨之中。流血的恐怖刺激他的良知,不断地与他的超人理论争辩。他试图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和超人理论对抗着良心。这种对抗分裂的精神状态使他几度昏厥。他甚至想要下意识地暴露自己,还曾经下意识地重回犯罪现场去拉门铃,可想而知这么神经质的举动足以证明精神的审判把这个弱小的人给逼成了什么样。最后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地崩溃了。他痛心地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给毁灭了,永远地毁了!”。而最后拉斯科利尼科夫在妓女索尼娅,也就是那个为了全家人而牺牲自己的女子的爱的感召下,他选择了自首。自首后拉斯科利尼科夫如释重负,结尾处,他被判处八年苦役,流放到了极寒之地西伯利亚,这样的结局,对别人来说,无异于判处了死刑,但是对拉斯科利尼科夫来处,却是灵魂的安详地,好运正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不久之后,索尼娅也来到了这里,一天清晨,两个人在河边相遇了,他们便决心虔诚地信仰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而获得精神上的心声。

《罪与罚》很深刻,充分写了“什么是罪?”、什么是罚?关于“罪”,作家用大量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关于“罚”,作家写了“避惩罚”、“何为罚”、“罚是救赎”,其实最大的惩罚是心灵的惩罚,拉斯科利尼科夫靠着智慧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却逃脱不了扎根于内心对自我罪恶的审判,这种痛苦是锥心蚀骨的,《罪与罚》悲剧中带有宽慰的仁慈,拉斯科利尼科夫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6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外省。某天,外省省会N市的一家旅馆来了一位客人,他给旅馆侍者写下自己的身份:六等文官乞乞科夫,地主,私事旅行。第二天,乞乞科夫遍访N城名流。一个星期之后,乞乞科夫已经省长、厅长、局长等等家门走得极熟。他开始走访乡下。他先拜访了地主玛尼洛夫。转弯抹角说了许多废话之后,乞乞科夫把话题拉扯到“死魂灵”上面,原来乞乞科夫是到下乡来秘密收购“死魂灵”的。在俄语中“农奴”和“魂灵”是同一个词。“死魂灵”是指已经死掉然而还没有注销的农奴。当时的俄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税。但是按俄国的政策可以用农奴作抵押向赈济局申请贷款,而且只要花名册上有名,不管死活,都可以。

乞乞科夫在官场苦心钻营,三起三落,每每已经成快成功,但是劣迹败露,又被另外更大的贪官没收了家当。最后他发现国家政策有空子可钻:如果用低廉的价格把这些未曾注销的“死魂灵”买来,就可以向银行申请一笔贷款,而农奴主为了摆脱人头税,一定会乐意低价把“死魂灵”出售的,于是他就四处行动,购买“死魂灵”。玛尼洛夫是个甜腻腻的地主,只会讲庸俗的礼数,虚浮的客套,结果,他客气地把死农奴让给乞乞科夫。乞乞科夫偶然闯入女地主科罗潘奇卡庄园,这是一个狡滑多疑的女人,几度狐疑之后,她还是卖了死农奴。乞乞科夫又碰上流氓型地主诺兹德廖夫,没有搞到死魂灵,反而吃尽了苦头。逃离了诺兹德廖夫,乞乞科夫到了预约的索巴凯维奇庄园,这个地主像是一头中等大小的熊,形态墩实,语言恶毒。讨价还价之后,乞乞科夫又收获不少。之后乞乞科夫在泼留希金的庄园也大有收获。乞乞科夫抱着丰厚的收获回城,又凭借机智油滑贿赂,神速办理了死魂灵过户手续。乞乞科夫成了NN城的热点人物,人人巴结他,女人们甚至为了他的一个眼神而相互嫉妒。不料流氓地主诺兹德廖夫当着省长的面,说穿了他的勾当。女地主科罗潘奇卡也耐不住被骗的疑惑,进城打听死魂灵的行情。于是乞乞科夫事情败露。全城乱了,人人惊慌、猜疑。女人们谣言四起,男人们怕因为此事担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干系,新总督就要上任了,检察长竟然被吓死。乞乞科夫本人仓惶出逃。

解读:《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心钻营的商人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全面地讽刺揭露了19世纪俄国城乡落后腐败的现实,大胆揭露了专制农奴制这个俄国社会的痼疾,刻画了一批腐朽、没落、庸俗的地主、官僚和新生的投机商人的丑恶形象,深刻挖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荒诞性。小说的标题“死魂灵”语义双关,与其说它是指已死的农奴,还不如说它是指这些农奴主,他们才是丧失人性的真正的死魂灵。

买卖死农奴,听起来荒唐,但是却有坚实广泛的社会基础。19世纪的俄国,尽管距离彼得大帝面向西方的改革已经多年,然而专制农奴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俄国的进步,落后和腐朽依然遍布这个帝国,它和沙皇的专制统治制度结合在一起,构成当时俄国最大的社会疾病。在沙皇固守发动制度的同时,进步势力也在努力寻求着俄国解放之路,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酿成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高潮。沙皇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30年代俄国专制农奴制出现了一个反动的回潮。果戈里就是在这个时候推出暴露俄国社会普遍弊病的小说《死魂灵》,把批判讽刺的锋芒直指这个痛疾,揭开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浓疮。因此,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死魂灵》按果戈里原来的构想,准备创作三部。第一部写丑恶的角色,而“最好的人物和性格,是要到其余两部才出现的。”果戈里在写完第一部后,企图在他的下两部作品中,描写正面的,理想的贵族地主,并使乞乞科夫新生。第二部完成于年。第三部则还未动笔。但第二部完全是败笔。受到了很多进步阵营的批评,果戈里在极度思想混乱中把第二部稿子焚毁了,现只保留前五章的残稿,后期创作力的衰退和思想局限使得这部长篇巨著仅仅停留在第一部的文学成就上了,很是令人惋惜!

7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很好地说明了高尔基是一个来自人民的作家。作品主人公阿廖沙.彼什柯夫是高尔基的自画像,描写这位来自民间的有才能的人,艰难的生活道路及其成长过程。

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创作自传体小说的想法。年俄国革命失败后,高尔基流亡到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当时流亡国外的列宁常到高尔基寓所做客,高尔基曾向列宁谈起过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列宁听后鼓励高尔基把这段经历写成书,于是高尔基便于年,年,年陆续创作了这三部自传体小说。

《童年》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彼什柯夫从3岁死了父亲到11岁母亲去世期间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时期,他寄养在外祖父家中。书中艺术在再现了当时残忍自私的小市民世界。外祖父卡什林是家长式的手工业主代表。他吝啬而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用鞭子教训小孩子,把为他服务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高里赶走,弄得这个瞎眼老人过着挨门乞讨的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充满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争财夺利的各种野蛮行为,正如外祖母说的是“一家子蠢货”。最使阿廖沙难以忘怀的是继父虐待母亲的场面,继父用他那条“下贱的长腿”踢母亲的胸脯。阿廖沙的童年便是在这“铅样沉重的丑事”中度过的。

为了理清小说《童年》的来龙去脉,有必要梳理一下故事梗概: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柯夫,爱称阿廖沙,三岁时死了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木匠。父亲下葬那天,母亲和外祖母阿库琳娜都哭得很伤心,阿廖沙没有哭,他可惜一只青蛙和父亲的棺材一同埋葬了。

父亲死后,外祖母带着女儿和外孙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居住。外祖母是个胖胖的善良的人,她讲话又亲切,又快乐,还不停地眨着大眼睛。阿廖沙自见到她的第一天起就和他要好了。她会讲很多好听的民间故事,她讲的故事,不断阿廖沙爱听,连船上的大胡子水手都听得入迷。而且她又是大自然的鉴赏家,热爱伏尔加河两岸旖旎的风光。她成为阿廖沙终生的朋友,“最知心的人”,她用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红胡子尖鼻子的干瘪老头,还有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阿廖沙不喜欢他。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伏尔加河上的水手,后来开了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到来时,他的家业开始衰落了。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克夫吵着要分家,全家人弥漫着炽烈的仇恨之雾,连小孩子也这样。外祖母骂他们是“一家子蠢货”。阿廖沙出于好奇心在两个名字都叫萨沙的表哥纵容下,把一块白桌布投到染缸里去染色,为此,他受了外祖父一顿毒打。

在外祖父的染坊里,有两个干活的工人。一个叫格里高里的老师傅,沉默寡言,是一个半盲的老者。他告诉阿廖沙,外祖父全家子只有外祖母阿库琳娜是好人。另一个叫伊凡的青年工人,是由外祖母抚养长大的茨冈弃儿。他活泼、热情、能干,是染坊里的一个能人。外祖父也夸他“有一双金不换的手”。外祖父打阿廖沙时,他曾经用自己的胳膊挡住抽下来得树条子,结果他的肘弯满是肿起来的红伤痕。每逢集市,他到市场上去采购食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偷来的。外祖父和舅舅都鼓励他这样做。两个舅舅都想分家独立开染坊。由于伊凡的能干,他们都十分眼红,他们知道外祖父在世时,不可能得到他,便都在算计陷害他。雅科夫舅舅曾经折磨死了妻子,后来他受良心责备,要在妻子坟前立一个大的十字架。他要伊凡把十字架背到坟地去,由于十字架太沉,伊凡绊了一跤,两个舅舅原本帮忙扶十字架的,这时他们便连忙撒手,结果伊凡被压死了。

不久母亲瓦拉瓦拉离开了外祖父家,到别处谋生去了。只留下阿廖沙和外祖母住在一起。一天晚上,染坊突然失火,外祖父急得乱跳,染坊被火装饰得像教堂里圣壁一样好看。但更大的灾难即将发生,染坊里有一缸硫酸盐,要是爆炸开来,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只见外祖母头上顶着空口袋,身上过这额马被,直冲进火房。把水桶大的一缸盐酸抱出来。她浑身冒烟,马被烧糊了。马也受大火的惊吓,跑到院子里来,把外祖父悬空掀起。外祖母奔到直立起来的马的前腿下面,张开双手挡住它。马悲哀地长鸣一声,斜视着火焰,顺从地向她凑近来。外祖母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使阿廖沙惊叹不已。

开春时,舅舅们分了家。外祖父搬到一座新买的宅子住下。大舅米哈伊尔因对分家不满,经常带流氓到外祖父家来骚扰,他们抛砖块、捣毁浴室,一次还把外祖母打伤了。由于贪心,米哈伊尔舅舅已失去了人性。

外祖父教阿廖沙认字,阿廖沙很聪明,教过就认得,但他讨厌受规则约束。有时,外祖父也给他讲自己的故事,他说在生活中,他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人与人不可能平等。他和外祖母都虔信上帝,但他们所理解的上帝却不同:外祖母的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同样的仁慈,同样的亲切;外祖父的上帝是不爱任何人的,专门找人过失,惩罚人。老工人格里哥里为外祖父工作了37年,自外祖父和儿子分家后,他便被遗弃在街头,过着行乞的生活。

一位房客外号叫“好事情”的,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整天在房里搞化学实验,外祖父讨厌他,阿廖沙却很喜欢他。有一回,外祖母讲了一个伊凡勇士和普罗米修斯的民间故事,结尾是“不该听从坏人的话,不该屈从别人的意愿”。“好事情”很喜欢这个故事,他说人就不该照别人的意愿生活。还有一次,外祖母在井台边救了一个被小市民殴打的农民,她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使阿廖沙很感动,“好事情”也倍加赞赏。但不久,他被外祖父撵走了。

外祖父隔壁住了一个叫奥甫先尼可夫的贵族,他们家有三个服服帖帖,像三只小鹅一样的少爷,天天到庭院里玩。阿廖沙想和他们交朋友,但他们总躲着他。有一回,三兄弟在捉迷藏,最小的弟弟一时着急,跑到井台的吊桶里去躲藏,辘轳转动起来,眼看小孩和桶都要掉进井里了,阿廖沙连忙跳进贵族家院里,拔住绳子,把小孩救上来。从此,他们交上了朋友了。可是,三兄弟的父亲摆贵族架子,他把阿廖沙当做野孩子从家里撵出来,外祖父向这位有军衔的上校陪了许多不是,他才扬长而去。

阿廖沙的母亲在外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又回到外祖父家里。不久,他嫁给了一个大学生叶甫盖尼.马克辛莫夫,母亲把阿廖沙也领去和她一同居住。继父在一家工厂当职员,但他常常在外赌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来往,生活过得很拮据。天冷了,阿廖沙连双鞋都没有,他只能穿母亲的皮鞋和外祖母上衣改装的外套上学去,同学们都笑话他。

有一回,阿廖沙私自拿母亲的一卢布,想去买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的书,但他在书摊上没有看到这种书,便买了两本《安徒生童话》,和一本《圣经》及香肠和面包之类东西。母亲发现后,把阿廖沙痛打了一顿,继父回来后,更是跺脚大骂。阿廖沙一气之下便挟起行李,回到外祖母家。

这是,外祖父已把房子卖了,搬到地下室去居住。他和妻子也分开过日子。外祖父不愿意养活阿廖沙,外祖母却把他领到自己的身边。外祖父越来越吝啬,而且经常打外祖母。他对什么都斤斤计较,沏茶的时候,他总是算计外祖母的茶叶是否比他少放,倒茶的时候,仔细看看两杯茶是否都是同样浓度,份量是否均匀。他们轮流出钱买粮做饭,要是轮到外祖父买那天,饭菜照例都会坏些。在共同生活50年后,外祖父竟干出这些鬼把戏,阿廖沙感到又好笑又厌恶。外祖母却一笑了之。

阿廖沙想为外祖母分担生活忧愁。一清早,他便拿出了口袋和钳子,到街上去拾破烂,凡是破布片、废纸、碎骨头都是他收拾的对象。然后,他把卖得的钱交给外祖母。学校里的一些学生笑他脏,说他身上有股臭味,其实,这些都是瞎说。

阿廖沙的母亲由于婚后生活的不幸,加上疾病和贫穷的折磨,她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美丽,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一年春天,继父被工厂解雇了,他便扔下母亲和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出逃了。母亲只好带了孩子回到外祖父家。阿廖沙也辍学了,他整天成了大忙人,既要服侍母亲,又要料理家务。母亲完全变成哑巴了,她喉咙里呼呼噜噜地响着,有时,整整一天都是沉默地躺在角落里,似乎在渐渐地死去。不久,母亲果真离开了人世,阿廖沙和外祖母都哭得很伤心。

埋过母亲后几天,外祖父对阿廖沙说:“喂,列克塞,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到人间混饭吃去吧!”

于是,阿廖沙便步入人间,自谋生活。

读完《童年》的整个故事梗概,可以从中看到高尔基在《童年》中展示了俄罗斯人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坚强美好的精神力量。如外祖父的养子小茨冈是个能干、机灵和乐观的人,工匠格里高里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最令人崇敬的是外祖母阿库琳娜,她是苦难俄罗斯母亲的化身。高尔基在作品中把她比做奇妙的俄罗斯大地。

外祖母早年行过乞,是个女农奴的女儿。经历过无数痛苦,她是18个孩子的母亲,她说要是都活着能整整注满一条街。在家庭中,她受尽丈夫虐待,儿子欺辱,但她总是以顽强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不幸的生活。在她身上体现了俄罗斯妇女大智大勇的性格。

外祖母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她唱歌、跳舞,给阿廖沙讲无穷无尽的美妙童话故事,对自然界的美,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她培养阿廖沙对民间文学的爱好,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而且教育他要尊敬女人。她对高尔基优秀品质的形成有过重大影响。外祖母成为他终生的朋友,最知心和最珍贵的人。为此高尔基曾经想把《童年》的书名改为《外祖母》。

《在人间》描写的是高尔基少年时代的生活。阿廖沙在外祖父破产、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到人间去自寻生路。这时他才11岁。最初他在鞋店和绘图师家里当学徒,后来到伏尔加河“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伙计,最后又回到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学徒。他每到一处都要承担沉重的劳动,遭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打骂。高尔基以严峻、令人痛苦的笔墨,真实地描绘了90年代俄国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一面。因此,苏联作家希尔万札杰把《在人间》比作“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他苦闷的象征”。

梳理一下《在人间》的故事梗概:阿廖沙进入一家“时式靴鞋”店当学徒,老板是个矮胖子,湿漉漉的眼睛长满眼屎。在店里工作的还有阿廖沙的表哥萨沙,和一个红脸的大伙计。阿廖沙除了在店门口迎接客人,替他们拿大衣和帽子外,还要干一大堆杂活,如烧茶炊、刷衣服、擦皮鞋等。每当女顾客上门时,老板满脸堆起甜蜜的微笑,大伙计毕恭毕敬、丑态百出地为老板拉生意。但大伙计和萨沙也暗中偷老板的鞋子。阿廖沙由于心中憋闷,有一回,他偷偷地打开老板的金表,往里面滴了一滴醋,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同时,阿廖沙对爱摆架子的表哥也很不满,他很想离开这无聊而愚蠢的地方。不久,阿廖沙被开水烫伤,医院。出院后,外祖母便把他接回家去了。

这时外祖父已彻底破产了,他把积蓄的钱交给教子尼古拉去放债,结果被教子骗得精光。阿廖沙和外祖母到林子里去采药草、香蕈草、硬壳果之类的东西,然后把采来的东西卖出去,来维持生活。外祖母从不会在森林中迷路,她对一切生物都有感情,喃喃地和青草、小蛙儿说话,她闻草木的气味,就知道什么地方有香蕈,瞧见树皮的爪痕,就知道树上有松鼠窝。有时,阿廖沙从松鼠窝里能掏出十来榜的榛子。有一回,他在掏松鼠窝时,还被猎人当动物打了一枪,为此,外祖母用针在他身上挑出了十一颗砂子。

整个夏天阿廖沙都在森林里度过,身体变得强壮、粗野,自己也感到突然长大了许多。秋天,外祖父在城里给阿廖沙找了个工作,是在一个绘图师华侠家里当学徒。论起来他们还是亲戚关系,华侠的母亲是外祖母的亲妹子,不过她脾气很坏,爱吵闹。华侠有着钩鼻子,长头发,神气和善,很叫人喜欢,他的弟弟维克多满脸雀斑,但老太婆最喜欢他。华侠的妻子长得跟白面包一样白净,她常常和婆婆吵架,经常一大早,头没梳,衣服也没有穿整齐,他们就吵上了,活像两只“母鸡”。不论婆婆烧什么菜,媳妇总是说:“我妈妈可不是这样烧的。”“不这样烧那一定没有这样好吃!”“那么,上你妈那儿去!”“我是这里的主妇呀!”每当这个时候,儿子总是插嘴说:“行啦,行啦,你们两只老母鸡!”

阿廖沙是来学绘图的,但“母鸡”们却把他当佣人,打扫卫生、洗菜、劈材、洗碗全是他的份。有一回,华侠要阿廖沙学着画一张图。不料“老母鸡”跑来,把阿廖沙的脸朝桌面撞去,又把图纸撕得粉碎,然后,她叉着腰,得意洋洋地嚷道:“哼,我看你画,把本领交给外人,办不到!”

有时,外祖母来,但穷亲戚是不受欢迎的,她只是在厨房里坐坐,还要受“母鸡”们的奚落。她们故意问:“怎么样,阿库琳娜,仍旧过着叫花子一样的生活吗?”

春天的一个早晨,阿廖沙上街去买早茶用的面包,他竟被明媚的春光迷住了,不知不觉走到伏尔加河边。他决定不主人家去了,在河边游荡了两三天,那些好心的码头工人供给他吃的,并把他介绍到一艘叫“善良号”的轮船上洗碗。厨师。厨师是一位胖的像女人一样的人,他的名字叫斯穆勒,是个退伍的士兵,看起来很凶,心地却很善良。他爱读书,也培养了阿廖沙读书的习惯。每天干完活后,厨师便把他带到舱房里,塞给他一本书,要阿廖沙读书给他听。他最爱的是描写民族英雄的小说《塔拉斯.布尔巴》,不喜欢教会圣贤书。厨师由于醉心读书,便粗暴地命令别的伙计替阿廖沙洗碗,这引起伙计们的不满。最初,他们故意打破碟碗,诬赖是阿廖沙干的;后来,他们又把船上的东西偷卖给旅客,往阿廖沙身上栽赃。结果,他被小卖部主任开除了。

阿廖沙决定干捕鸟的活计,以便卖了钱帮外祖母过日子。东方发白的时候,他就走到树林里,把捕鸟具装好,挂起了媒鸟,在林边静静地等候。太阳出来了,鸟儿们也醒了,各式各样的鸟,摆动着翅膀,摇着尾巴,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阿廖沙感到捕捉这些自由的鸟儿未免有些不忍,但为了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秋天过后,外祖父说这是个吊儿郎当的生意,于是,他把阿廖沙又送回绘图师家里。

绘图师的母亲和妻子仍然整天吵吵嚷嚷的。但他们爱听阿廖沙讲船上的故事。老婆子以为轮船不是在水面上行驶的,而是靠轮子支在河底上行走。她们问的一些问题十分可笑。阿廖沙对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院子里住了一个娇小的裁缝太太也很爱看书,他在她那里借到一些书来读,有时也到铺子里去租书看。为了怕被主人发现,他躲在屋顶阁楼里去看,或者等人们睡熟之后,借着神龛上的长明灯的光阅读。有时被“老母鸡”发现了,她便把书抢过去烧掉,为此,阿廖沙得向书铺赔钱。有一回,阿廖沙给茶炊生上火,到屋子里去收拾了。不料,华侠的孩子跑到厨房里来,拔掉了茶炊上的龙头,结果把茶炊都烧化了,“老母鸡”大发威风,用一根劈材把阿廖沙打成重伤,医院,医生从他的皮肉里钳出了42枚刺。

不久,院子里搬来一位黑眼珠的年轻夫人,她很美,样子很威严、骄傲。阿廖沙把她比作历史小说中的美人马尔戈皇后,她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喜欢和阿廖沙一起玩。夫人外出时,阿廖沙帮忙照料小女孩。夫人要送他礼物,阿廖沙不要,只要求借书给他看。于是,他在夫人那里读到了普希金的诗集,尤其喜欢普希金的优美童话,感到它的亲近和容易理解。同院子里住得勤务兵偷了夫人的钱,却把钱包扔在阿廖沙经常去的地方,诬赖他偷了钱。阿廖沙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便坚决离开绘图师的家。

深秋,阿廖沙进入一家圣徒作坊当学徒。主人是个和气的,微带酒气的老妇人,她交代阿廖沙白天在铺子里打杂,晚上再到工厂学画像。店里的掌柜是女主人的未婚夫婿,是个小白脸。他们买卖圣像欺骗顾客和乡下人,还自称是替上帝当差。最使阿廖沙伤脑筋的是要他站在门口兜生意,拦住行人。干别的事阿廖沙还行,干这一行他却干不来。那些乡下人看样子都很穷,连饭也吃不饱,当他们掏出钱来买圣像和赞美诗时,他真想告诉他们实在的价格,这些都值不得那么多。晚上,阿廖沙到画像作坊去,那儿有二十多个画匠,都各有分工,有的画圣像的脸,有的画手脚、服侍,有的涂金。阿廖沙则管打扫和调颜料、大家做完工,阿廖沙便给他们读书。有一回在读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时,大家都很注意听,象被磁石吸住一般。掌柜的发现阿廖沙给工人读书,便把书抢了去,他认为工人一读书就会变坏。为此,他竟恨起阿廖沙来,常找他的茬。有一天,掌柜的叫阿廖沙到货房顶上去钯雪,阿廖沙不小心把钯弄断了,掌柜的大骂不止。阿廖沙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便抓起一把雪摔在掌柜脸上,离开了圣像作坊。

阿廖沙的继父和一个裁缝女人同居,他患了肺病,人瘦得象鬼。这年八月,他死了。

读完《在人间》,可以看出其情节中心主要是在描写阿廖沙在小市民生活环境中精神成长的过程,促使他精神成长的因素,有大自然的陶冶,好心善良人们的帮助,书籍的启迪。当阿廖沙在伏尔加河上航行的时候和到森林里以捕鸟为生计时,他真正被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所陶醉,并从心里产生了一种向上的、热爱俄罗斯大地的感情。这时期外祖母仍然是他亲密的伴侣,她继续以丰富的民间文学和善良无私的品质哺育着他。“善良号”上的厨师斯穆勒是个富有正义感而愤世嫉俗的人,他教会了阿廖沙从书籍中去获得智慧。如果说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的第一个引路人,斯穆勒便成为了他生活中的第二个引路人。还有勇敢、乐天的洗衣妇,好读书的裁缝妻子,都给阿廖沙深刻的影响和帮助。

《我的大学》描写的阿廖沙16岁至18岁在喀山的生活。年,他从尼日尼到了喀山,想在那里进大学,可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码头和贫民窟成为他真正的“大学”。在喀山,他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夫、面包铺工人、园丁和看门人。

阿廖沙听信一个中学生尼古莱的劝告,邀他到喀山去山大学,他认为阿廖沙有“研究科学的非常能力”,应当到大学里去深造。外祖母给他送行,她流着泪说:“咱们再不能见面了!你这跑野了的孩子呀,偏偏要溜到天边海外去”。喀山是个非常杂乱的城市,开头,他住在尼古莱家。尼古莱的母亲只靠一点点可怜的抚恤金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分吃他们的面包,象啃石头一样难以下咽。阿廖沙往往躲过吃饭的时间才回去。为了不致挨饿,他便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去,挣些微薄的工钱,同时也加入装卸工、流浪汉的队伍。结果是大学没有上成,码头、贫民窟成了他真正的大学。

不久,阿廖沙认识了一个叫古里的学生,他的面皮微黑,好像一个日本人。他见阿廖沙无依无靠,便邀他跟他一起住。那是一所破旧的大房屋,喀山有名的贫民窟,里面住着穷大学生、戏子、教师和妓女。古里白天念书,晚上到印刷厂做夜班校对员,他很会制造快乐的空气,会讲绝妙的笑话,会唱动听的歌曲,敢于讽刺旧风俗旧传统,他和革命者们很接近。阿廖沙由他介绍参加了一个革命小组。

码头上的装卸工们都是敢于憎恨和乐观的人,给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天气很冷,一个工人要拿他的靴子卖了,给大家买酒喝,另一个老工人则提议把靴腰割下来买酒喝,靴身留下来给“大学生”阿廖沙穿。工人们这种朴素的感情和友爱,使阿廖沙很感动,当时他的鞋的确破得没法穿了。

一艘满载波斯货物的大拖船,在喀山附近触礁了,码头搬运组要工人去卸货,阿廖沙也去了。那时风急浪高,天上又下着冷雨,五十多个工人身披裹着草席和帆布,象火线作战一样,纵身跳到那艘快要沉默的货船上,紧张地干起活来,只见一袋袋大米、一包包葡萄干、一捆捆皮革和羔羊毛皮,在阿廖沙眼前飞过。船舷外波浪翻滚,甲板上大雨哗哗,半裸的工人们,一个劲儿跑来跑去,喊着、笑着,夸耀着自己的力量和劳动。他们干了个通宵,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把货物卸完。阿廖沙感到这一夜过得空前痛快,他很愿意这样一辈子半疯半颠,热气腾腾地劳动下去。同时,他不能不佩服工人们身上充满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凭这种力量能够在地面上创造出奇迹来,能够象神话故事里所讲的那样,只需一夜工夫就遍地建立起美丽的宫殿和城市。

不久,阿廖沙认识了开杂货铺的捷林柯夫。他是一个患麻痹症的残疾人,也是一个“民粹派”。在他的店里常聚集着一些大学生们,对俄国的前途和命运,以及报上的新闻,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虽然都是些滔滔不绝的空话,但他们对人民的崇拜和向往的话,却给阿廖沙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我不单单为自个儿着想,我开始更多地去关心别人了。”“民粹派”们对革命理解的太简单,一个兽医竟说只要凑上百八十人,“就能把生活来个大翻身”。

冬天,阿廖沙进入瓦西里.谢苗诺夫面包作坊工作,后来又转入捷林柯夫开得面包店工作。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外祖母去世了。阿廖沙没有哭,只感到浑身一股冰冷,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世界上最善良最仁慈的妈妈。之后,阿廖沙参加了民粹派组织朗读普列汉诺夫的《我们的意见分歧》会议,他们对普列汉诺夫脱离民粹派进行攻击。一个叫费多塞耶夫的青年约阿廖沙退出了会场,认为在民粹派那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们的争吵,永远吵不出来个结果。后来,阿廖沙才知道费多塞耶夫是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创始人。

大学生闹风潮了,但过了一阵子又平息了,刚组织成功的面包工人的斗争也失败了,阿廖沙的朋友古里也被捕了,加上外祖母去世,这一切都使阿廖沙感到空虚和失望。这几年来,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书籍、工人、大学生,可是无论哪方面都不能成功。这年十二月,他买了一支旧手枪,开枪自杀。但没有死,只打穿了一个肺叶,过了一个月,他感到自己的行为蠢极了,伤好后,又重新回到面包作坊去干活。

三月末,阿廖沙遇见了一个姓罗马斯的乌克兰人,他邀请阿廖沙到乡间去,他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克拉斯诺维多奥村,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一面做着革命工作。阿廖沙便跟他去了。

罗马斯是一个沉着、有毅力的人。他在乡村组织苹果生产合作社,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而且团结了一些无地和缺地的庄稼人,如库库什金、伊佐特等。但乡里的富农仇视他们,进行一连串的破坏活动。首先,富农们把火药装进木柴里,引进杂货店爆炸;接着,又杀死伊佐特;最后,又纵火烧杂货店。在扑灭大火时,阿廖沙表现得异常的勇敢。罗马斯无法在村子里呆下去了,临别时,他对阿廖沙说:“要记住: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但罗马斯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十五年后,阿廖沙再度遇见他时,他是个“民权派”的成员。

罗马斯走后,阿廖沙也离开了村子,他和渔夫林巴诺夫到黑海捕鱼去了。

8

保尔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替人当厨娘,累弯了腰,哥哥姐姐年岁不大就在外边干活了。保尔在一个教会学校里念书,有一天,他听高年级的教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他听了感到十分奇怪,这和《圣经》上说的五千年,完全不一样呀?他不知是《圣经》错了,还是老师讲错了?他去问神甫瓦西里,神甫听了大发雷霆,拧住他的耳朵,往墙上撞。保尔曾经受到瓦西里无数次的侮辱,对神甫恨死了,决心报复一下。在复活节前,保尔和几位不及格同学到神甫家去补考。他们在厨房里等候的时候,他把一撮烟末撒在面团上。为此,他被学校开除了。这时保尔才12岁。

  保尔的家乡谢别托夫卡镇是乌克兰南方铁路上的一个大站。车站食堂里缺一小伙计,母亲便把他送进去当了杂役。保尔成天烧开水、倒脏水、劈木柴,累得精疲力竭。保尔在食堂里干了两年,受尽了凌辱。哪里喊他,他得到哪里去,谁高兴都可以揍他一顿。他对食堂老板、堂倌蒲罗霍士克都恨透了,他们赌钱、耍流氓、欺侮女工。

  有一天,老板要保尔加班,他因累得睡着了,忘了关水龙头,水溢到屋子里。为此保尔被值班的堂倌蒲罗霍士克打得鼻青脸肿。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是铁路工人,他为弟弟鸣不平,把蒲罗霍士克狠揍了一顿,结果阿尔焦姆被抓去监禁了六天,保尔也被食堂辞退了。保尔伤好后,阿尔焦姆给他在发电厂找到工作,作个火伕的助手。

  年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了。接着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列宁首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谢别托夫卡镇解放了,有钱人纷纷逃跑。但是反动势力不甘失败,他们组织白卫军勾结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妄图扑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和苏联各地一样燃烧起熊熊的内战烈火。先后有德国和波兰的武装干涉者入侵,彼得留拉和哥萨克匪徒的暴乱。红军从镇上撤退前,把一些枪支分发给群众,号召人民起来与敌人进行斗争。保尔去得迟了,枪已发完。他便在一个小孩手里抢了一支,小心地把它藏到顶棚下面的木椽上。

阿尔焦姆引了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到家里来,那人有着坚定、凝视的目光,穿着一件灰短褂,整个人就像一颗粗大的老橡树那样结实。他愉快地向保尔伸出一直生茧子的手,他叫朱赫来,是红军把他留下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的。现在是镇上发电厂的钳工,经朱赫来的介绍,保尔也进入厂里当一名装配工。

在德国人的占领下,镇上有钱的律师列辛斯基也搬了回来。德国军官住在他家里,律师的儿子维克多更是神气十足。有一天,保尔到池塘钓鱼,认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突然,维克多和一个麻子脸的中学生也来钓鱼,他们蛮横地要把保尔赶走,保尔气愤不过,把麻子脸打入水中。维克多便在冬妮娅的面前诽谤保尔是镇上有名的恶棍。

朱赫来被敌人追踪,他在保尔家躲了一夜,并给保尔讲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他对保尔说:“你满可以成为一个献身工人阶级事业的优秀战士,一切条件你都有,只是年纪还轻,而且对阶级斗争的意义还不大明了”。他说无产阶级要推翻旧世界,需要一批勇敢能坚决斗争的人,而不是那些见到打仗就像蟑螂见到阳光一样,马上躲起来的人

有一回,朱赫来不幸被彼得留拉的匪徒抓住了,在押解途中,被保尔瞧见了,他出其不意地扑过去,和押解兵扭打起来,朱赫来也挥起铁拳,朝押送兵狠揍了几拳,那兵象一条笨重的袋子,滚到壕沟里去了。律师的儿子维克多知道了这事,他向白军告了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狱。审问时,他受到严刑酷打,敌人不住地踢他,但他咬紧牙关否认他认识朱赫来。不久,监狱来了一位白军上校,他来清查监狱,见到关押了许多犯人,怕被上司怪罪,便对一些犯人进行审问。当他问道保尔为什么被关进来时?保尔谎说他的过失是把马鞍子割下来做了鞋底,那军官便糊里糊涂地放了他。保尔不敢回家,他翻过一道栅栏,跑进一家花园,没想到这是林务官的家。在这里,他再次遇见了冬妮娅。自上次钓鱼认识后,冬妮娅喜欢保尔那热情、倔强而勇敢的性格,觉得他是另一种人。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

冬妮娅得知保尔当前处境后,便恳求母亲暂时让保尔住下了。并表示了他对保尔的爱情。但保尔的被捕和冬妮娅的热情,均使冬妮娅的母亲十分担心。保尔只好叫冬妮娅带信给他哥哥。阿尔焦姆便把弟弟送往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最初在著名的科托夫斯基旅当侦察兵,后来又在布琼尼骑兵师当骑兵。他坐在拖拉机的车上和炮车上,或者骑着一匹割去了一直耳朵的灰马上,在祖国大地上往来奔驰。他同几千个同他一样的战士们在一起,大家的衣裳都破得遮不住身体,但是为了建立人民的政权而斗争的意志却像烈火一样永不熄灭。他徒步走遍了乌克兰,只有两次离开过这支革命队伍。一次是他大腿受了伤,另一次是得了伤寒病,但他病好后又立刻回到前线。他作战十分勇敢和坚强。在红军中,他是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和出色的政治宣传员。在战斗空隙,他给战士们讲故事和朗读书籍。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牛虻》和《斯巴达克斯》。经历了一年多浴血奋战,保尔已成长了,也变得更加坚强了。

在一次战斗中,保尔被波兰干涉军的炮弹炸伤。在医院里昏迷了13天才恢复知觉。他伤势很重,颅骨被弹片穿透了。伤好后,他的右眼残废了。他难过地说:“我宁愿左眼瞎掉,现在我怎么开枪呢?”出院后,保尔不能重返前线,便参加地方政权的建设工作。保尔邀请冬妮娅参加城里共青团大会,以便吸引她参加社会工作。但她打扮得过分花俏,受到冷落,共青团员们都把她看作“外人”。她也用挑衅的,轻蔑的眼光回敬他们。那天晚上便成了保尔和她友情破裂的开始。他对她说:“冬妮娅,我们的爱情还是可以恢复的,不过你必须跟我们走同样的路。如果按照你的意思,首先应该是属于你的,然后才是属于党的,我也算不得一个好丈夫。”但冬妮娅不听。

朱赫来在战斗中炸掉了一只胳膊,调到肃反委员会工作,他吸收保尔也参加,并一起平定了一次反革命暴乱。省委决定修一条七俄里长的窄轨铁路,以便把伐木场堆积的木材运出来。保尔被派去参加铁路建设,当时正值多雨季节,加上严寒积雪,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保尔在天亮前就悄悄起了床,不惊醒任何人,勉强移动着他那在凉地上冻麻了的脚,独自走到厨房里去。他在锅里把沏茶的水烧开之后,才回去叫醒同队的伙伴。在工作中,他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他和同志们一同克服了缺衣少吃,疾病困扰和残余土匪偷袭等困难,以至朱赫来激动地表扬他们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刮了一夜暴风雪,一列客车被困在车站里,铁路上满是积雪。保尔把工具分发给旅客,要他们一同铲雪。一对穿着讲究的人拒绝执行命令。那男的说:“我才不铲雪呢,谁也没有权力强迫我做这个。我是一个铁路工程师,要是请我领导工作,我倒可以答应。”当保尔要去问他的妻子时,他愣住了,原来这个带翻皮海豹帽子的青年女子是冬妮娅,现在她已和有钱的工程师结婚了。冬妮娅好不容易才认出这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一只脚穿着破靴,另一只脚穿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都没有洗过。只有他那对眼睛,那对永远发光的眼睛还跟从前一样。

傍晚收工的时候,冬妮娅的丈夫到车上去占位置了。冬妮娅留着最后与保尔并排走着,她说:“保尔,我真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现在的政府里弄到比掘土更好一点多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做了委员或什么同样的职位了呢。你的生活怎么搞得这样惨呵!”保尔惊奇地站住了,他回答说:“你用不着担心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倒是过得蛮好的。只是你的生活已经变得比我所想的更坏了。”

阿尔焦姆要结婚了,他捎信来要弟弟回去。保尔因工地上任务紧无法回去。不久,他染上了伤寒,发着高烧,但他没有跟任何人说,一连五天坚持跟同伙一道去上工。终于他晕倒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肺炎兼伤寒。他的旧伤也发作了,病情十分危急。人们传说他已经死了。但青春战胜了死亡,保尔又顽强地站起来了,这是他死里逃生的第四次。盛春时节,他辞别了母亲,到基辅去找旧日同事,要求重返战斗岗位。这是窄轨铁路已开通了,满载木材的轻便列车驶往各大城镇,给城市人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原工地上的同志都分散到各地去工作了。保尔到铁路工厂工作,当了一名助理电气装配工,并参加工厂里团组织领导工作。

茨维塔耶夫是铁路工厂的共青团书记,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嫉妒保尔的才能,怕他抢了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他总是想办法刁难保尔。不久,因一位共青团员菲金违反操作规程,故意把一支贵重的钻子弄坏了。为了严肃组织纪律,保尔主张把菲金开除出共青团,茨维塔耶夫却认为是“小题大作”。两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党委支持了保尔为首的多数共青团员的意见,开除了菲金的团籍。保尔认真严肃的工作和忘我的劳动精神,被区委吸收加入了党的组织。

经过两年的恢复工作,铁路工厂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保尔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了。他除了右眼瞎了之外,右膝也成了残废,脊骨上还留着旧日的暗伤。从年起,党组织只好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一种掉队的恐惧,使他心里万分难过。为了重返工作岗位,他与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保尔收到母亲的一封信,要他去看望一位15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阿莉比娜.丘查姆。丘查姆一家有五口人,老头子丘查姆肥胖,爱发脾气,活象一只野猪,妻子阿莉比娜是个胖胖的,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他们有一个叫乔治的儿子在列宁格勒,两个女儿:大姐廖莉亚曾和一个流氓和醉鬼结了婚,现在已离婚,住到娘家来;小妹达雅虽然不算漂亮,但是她有一对谈褐色的大眼睛,和蒙古画一样的细眉毛,加上端正的鼻子和鲜丽的嘴唇,也使得她很动人。这一家人很不和睦,经常发生可怕的吵架。保尔向达雅求婚,她愉快地接受了,不久后,他们便结了婚。

保尔的身体仍不许他参加工作,政府给了他一笔抚恤金,要他长期住院治疗。他两手抱着头,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已经24岁了,在24年的生活了,他过得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一年往回想,象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似的检查自己的生活,他认为他的生活过得还不算怎么坏。他虽年幼无知犯过错,但最主要的是在斗争火热时期,他并没有睡觉;在争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那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献血。

然而他永远没有归队的希望,他应该怎样处置他自己呢?就这样成为革命队伍累赘吗?他应不应该毁掉这个背叛了他的肉体呢?朝心上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但他接着狠狠地骂着自己:“朋友,这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东西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活着有了困难就自杀,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你已经尽了一切力量来设法冲出这个铁环吗?”保尔放下手枪,他决定今后要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第二,他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

文学创作对保尔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他的两条腿完全瘫痪了,左眼受右眼影响也开始失明了,全身能听他使唤的只有右手了。保尔内疚地对妻子说:“达雅,亲爱的,咱们俩只得离婚了。咱们在约定的时侯并没有说可以这样不动弹呀。”妻子不让他再说下去,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保尔要写作必须战胜肉体上和感情上的痛苦,也必须战胜缺乏写作经验的困难,一切都得从头来,从头摸索起。他回忆自己的生活,回忆内战时的战斗经历,想把它们写下来。

莫斯科苏维埃拨给保尔一间房子,医院,搬到莫斯科专门从事写作活动。他的妻子达雅也成了正式党员,她是一名工作积极,沉默寡言的女工。工人们对她很信任,让她当了工厂委员会的委员。保尔为妻子而自豪,大大减轻了肉体上的痛苦。

保尔双目失明了,他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摸索着在框子里写字。他写的每一件事,每一句和每一个字,他都必须记住,线索一断,工作就受了阻碍。为此,他时常必须凭记忆背诵一整页,甚至一整章。他母亲为他担心,以为儿子发疯了。他开始写了一个关于科托夫斯基的英勇骑兵师的中篇小说,起名为《暴风雨所诞生的》。他把稿子寄给科托夫斯基师的一些老同志提意见,受到称赞,但原稿在寄回途中被邮局丢失了。六个月的心血也白费了,这对保尔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沮丧,重新工作起来。他的邻居加莉亚是个生气勃勃的18岁姑娘,她自愿帮忙保尔,做他的“书记”。这样,由保尔口授,加莉亚记录,写作的速度加快了。保尔把写好的小说叫母亲寄到列宁格勒去出版。不久,省委打来一份电报,上写道:“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保尔日夜盼望的幻想成功了,他曾经尽了一切力量来挣脱铁环,使自己重新归队,让生命放射出火花,终于得到了报偿。是的,他又拿起了新的武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根据真实史料和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生活经历写成的杰作。他艺术地再现了苏联革命初期到二十年代末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在苏联文学中第一次把描写国内战争主题和恢复国民经济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展现的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憎分明的是非观,激励着那个时代的无数青年。

9

日瓦戈医生,小名尤拉,他是西伯利亚一位大富翁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们家曾经是当地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所经营的产业极为发达,曾有过日瓦戈作坊、日瓦戈银行、日瓦戈公寓,甚至有一种用甜酒浸过的圆点心也叫日瓦戈甜饼。然而这一切对小尤拉来说,显得那样陌生。他只记得,父亲早就抛弃了他母子二人,一个人在外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后来又被律师科马罗夫斯基所坑骗。就这样,万贯家财销声匿迹了。从尤拉懂事起,他都跟着体弱多病的母亲,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在他10岁左右,相依为命的母亲又患上肺痨死去,抛下了他。不久,又听说父亲因破产,被逼上了自杀的绝路。从此,10岁的尤拉便成为孤儿。经过一连串哑谜似的事件,小尤拉已渐渐领悟了生活的无常和不定。

母亲死后,尼古拉舅舅收养了他。舅舅是为自愿还俗的神甫,热衷于托尔斯泰主义,他“还是一个崇尚自然的人,对自己不习惯的东西不抱任何成见,和所有的人都能平等相处”,他思维极为敏锐,善于一针见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拉知道,他的全部性格的形成应该大大归功于他的舅舅,舅舅对他一生的思想影响无法估量。再后来,舅舅把尤拉

带到莫斯科,让他寄居在亲戚格罗梅科家中。格罗梅科家都是些有教养的,慷慨好客的人。父亲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是位农学教授,母亲安娜.伊万诺夫娜的娘家在乌拉尔,经营着巨大的采矿业,他们的女儿冬妮娅则是为可爱的小姑娘。于是,尤拉和冬妮娅便在这令人羡慕的和睦气氛里,度过了他们的少年时代。转眼到了年,尤拉和冬妮娅都即将大学毕业,尤拉将是医学士,冬妮娅将是法学士。可就在这年,冬妮娅的母亲得了肺炎,临终前,她将两个孩子叫到床前,为他们订了婚。

此间,作品中出现了另一位姑娘——拉拉。拉拉是从小就遭受不幸的女孩,她的母亲是一位漂亮的法国女人,嫁给了俄国工程师。拉拉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孀居的母亲在“保护人”科马罗夫斯基的怂恿下,举家迁到莫斯科。这是正值年革命,莫斯科到处都充满了巷战的枪声。他们一家住在莫斯科最可拍的地带,这里是许多下等妓女的住地,拉拉一家一直生活在贫困和恐惧中。在恶劣的环境里,十六岁的拉拉过早地成熟了。不过,在她身上,还保留着未受损害的稚气和纯真。她出落的相当标致:无论身材,嗓音,还是灰色的眼睛、亚麻色的头发,以及敏捷的动作,处处都配合的相得益彰。为此,他被道德败坏的律师科马罗夫斯基

强奸了。后来,拉拉带着满身心的创伤,与童年的伙伴、始终爱她的安季波夫(小名帕沙)结了婚。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打到了俄罗斯。所有人的生活随着战争都起了变化。安季波夫加入了沙皇军队,上了前线,不久就杳无音讯。拉拉为了寻访丈夫的下落,也来了前方,并成为一名战地护士。而当年的尤拉,如今已是声望卓著的日瓦戈医生,他也应征入伍,当了军医。此外,拉拉儿时的伙伴加利乌林也在这个军中。虽然他们彼此就在近旁,可是互相都没有认出来,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注定被纠结到一处。

战争尚未结束,从彼得堡又传来二月革命的消息。日瓦戈医生、安季波娃护士(拉拉)、以及加利乌林少尉都被推选为新的自治机关的委员,在军队和医疗机构任职。因为工作关系,日瓦戈和拉拉很快就熟悉起来,彼此都很有好感。

接踵而来的是年的十月革命和新政权的建立。这已不是以往那种知识分子的革命,而是由有经验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事物。日瓦戈和拉拉都先后离开了旧军队。拉拉回到她的老家——乌拉尔的尤梁津市,日瓦戈则返回他熟悉又陌生的莫斯科。朋友们聚集在格罗梅科家的客厅里,为新政权欢呼。甚至多年侨居瑞士的尼古拉舅舅,也回到了祖国,想到这革命的漩涡里浸透一番,感受这场真正伟大的事件。他们真切地感到:“过去有钱人过的日子是有点不大正常。多余的东西太多了。多余的家具,多余的房间,多余的柔情,多余的废话。”但是,大家的新鲜感尚未消退,冬天似的经济萧条却过早地来临了。食品和燃料令人束手无策,莫斯科被失望所笼罩,生活像跛子一样,挣扎着往前走。

医院。医院已开始分化:他觉得那些温和派太落后,温和派则觉得他是个危险人物;而激进派又觉得他不够红,因此他始终既不算落后,又不算进步,跟不上这一派,也靠不上那一派。他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孤独,朋友们是出奇的消沉,失去了个人的特色和各自的思想。他开始抽空写《人生游戏》,写伤感的日记,慨叹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色,不知该扮演什么角色。

这时,苏联内战已全面展开,红军与白军相互交火,经济陷于崩溃状态。日瓦戈一家贫困到了极点,个个饿的奄奄待毙。日瓦戈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题为《暴动》的长诗:写暴风雨如何席卷了黑色的、纷乱的大地,怎样怒吼、怎样扑来,又怎样退去。长诗中不断回旋着这么一个韵律——“我们欢迎,我们欢迎。/应该苏醒,应该苏醒。”——这欢迎中,有春天,有生命,有新生,但也有苦难,有瓦解,有死亡;而这“苏醒”,则意味着应该站起来,过新的生活。就这样,为了不至于乖乖地等死,日瓦戈决定带着岳父、冬妮娅,以及他们的儿子,举家迁往遥远偏僻的乌拉尔。那一带的瓦雷金诺庄园原是冬妮娅外祖父的产业。一路上,日瓦戈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严酷的战时现实:物资的匮乏、百姓的流离失所、白军的叛乱、红军的平叛等等。更令他万分惊讶的是,当地的叛军头领竟是当年的加利乌林少尉;而广为人们称颂的平叛英雄斯特列尼科夫,竟是几年前“一参加战争就做了俘虏,在敌方呆了很久,长期没有音讯,被认为已经死去了”的安季波夫!

历尽千辛万苦,日瓦戈一家终于到达了昔日的庄园,但昔日的管家却表示极大的不满。如今革命了,消灭了私有制。可“现在你们又来了。因为你们,我被他们枪毙还算便宜的”。经过一番折腾,日瓦戈一家总算安顿了下来,日子过得还算富足和平静。

一天,日瓦戈上尤梁津城的公共图书馆,却出乎意料地撞见了拉拉。这次戏剧性的重逢,改写了日瓦戈今后的命运。两个多月后,他和拉拉便以“你”相称了。他开始欺骗冬妮娅,虽然他爱妻子,她的尊严,她的娴静对他来说,比世上任何事物都珍贵;然而现在他却深深地伤害了她。因为,在亲人面前,他觉得自己是罪犯,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决心把一切向冬妮娅坦白,求她宽恕,可他又实在不忍心离开拉拉。日瓦戈十分矛盾,举棋不定,还不容他作出决定,他就糊里糊涂地被游击队俘虏了。游击队的医生阵亡了,于是就强征他入伍。他在游击队里呆了十八个月,曾有三次企图逃跑,但都被抓了回来,后来他也就不再逃了。游击队待他很客气,他很自由,司令也很器重他,但他把这一切的亲切都看作一种负担,他厌恶血腥,厌恶暴力,很难习惯血肉模糊的场面。这样一直熬到内战结束,据说白军已被击溃,红军正向东追击,把他们赶下大海。日瓦戈急切地打听家人的消息,但直听说他们都逃走了。一想到亲人,他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他避开一个个岗哨,带着滑雪板逃跑了。

逃离了营地,日瓦戈沿着铁路线,终于到达尤梁津。他的激动真是难以形容,他还意外地得知,早些时候,岳父格罗梅科教授已被政府召回莫斯科,冬妮娅带着儿子也一同随行。于是他又找到拉拉当年的住处,和她过起了同居的生活。他们在一起谈论战争、谈形势、谈斯特列尼科夫,还谈到他们童年时的共同仇敌——科马罗夫斯基,这许多相似的见解、巧合的经历,将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寒冬的夜晚,科马罗夫斯基又鬼使神差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他带来了最新消息——法纪机关正在加紧地方上的清算活动,格罗梅科一家已被驱出境,日瓦戈的名字已上了黑名单,拉拉的处境也不太平,因为他们也在搜捕斯特列尼科夫。出于对拉拉母女安全的考虑,日瓦戈只好忍痛同意科马罗夫斯基带着拉拉母女逃往远东,自己则再一次陷入了孤独与绝望之中。他变得更多愁善感,他开始写作,写痛失拉拉的悲伤,写自然,写日常,写个人生活,也写社会生活。他觉得只有写作才能帮他找回自我,找回幸福。这之后,他还遇见了躲避搜捕的安季波夫,与他作了一席长谈,并且目睹了他的自杀。从此,日瓦戈日益衰竭颓丧。新经济政策时期,他又重新返回莫斯科,面对逐渐好转的局势,他仍反感与冷淡。最后,因心脏病发作,猝然死于莫斯科街头。刚到莫斯科的拉拉恰巧赶上了他的葬礼。如此重逢,再次让拉拉感到生命与死亡之谜。葬礼后,拉拉清理了日瓦戈的遗稿,然后就离开了住地,从此没再回来。“看来是在街上被捕了。她也许死了,也许被送到北方数不清的普通集中营或女子集中营里,被编成代号列入名册。后来名册丢失了,她也被遗忘了”。

作品解读:《日瓦戈医生》似乎涉及了许多主题:对基督教义的评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自由与真理的关系,历史、大自然与艺术的联系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围绕一着个中心主题,即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作者帕斯捷尔纳克通过日瓦戈的一生揭示俄国知识分子和时代的矛盾、和革命的冲突。对于这个矛盾和冲突的起因,作家进行了多层次的展示。他通过日瓦戈的历史观、自我为中心的时代观、人性论三个层面展开,贯穿于《日瓦戈医生》中的是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此书是苏联“反思文学”的先驱和代表,一直存在争议。

已读书:第81卷~93卷

已读书:第卷~卷

已读书:第卷~第卷

已读书:第卷~第卷

读书:第卷~第卷

读书:第卷~第卷

九曲风涛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wh/9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