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应知应会

年第24期(总第期)

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露天劳动、长途步行、高温作业,如无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极易发生中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预防中暑的应知应会。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急性热致疾病。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疲劳、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和抗热休克蛋白抗体都易诱发中暑。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以区分,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并存。

(1)热衰竭:多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使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热射病: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

三种类型的中暑,热射病最为严重,尽管迅速救治,仍有20%-40%的病人死亡。

三、如何急救?

(1)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敞开衣服,同时用力按摩患者四肢,以防血液循环停滞;

(2)对于发生高热的患者,可用清凉的毛巾冷敷其面部和全身,通过传导散热迅速降低患者体温;

(3)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饮用绿豆汤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也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4)对于重度中暑的患者,应立即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医院救治,以免发生生命危险。

四、怎样预防?

(1)夏季出行应尽量避免正午前后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阳光直射和长时间室外活动。

(2)应穿着棉、麻类通气性好的浅色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3)多饮水。大量出汗时,应饮用温盐开水或运动饮料,不宜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碳酸饮料。

(4)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全身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充足的睡眠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

(5)露天活动场所须备有急救箱,内有人丹、藿香正气口服液、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物,高温作业前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额部及太阳穴,服用防暑药物。

盛夏之际,在饮水、活动、以及穿衣等日常行为中稍加留意,就可以很好地预防中暑。一旦中暑,除必要急救措施外,还医院检查、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wh/91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