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占宝话树人,订阅我们
只有发现自我,才能创造未来!
时值夏天,高温天气增多,医院急诊科中暑患者也增多。专家提醒,防暑的第一要务是: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曝晒或封闭的环境。
诱发因素
与气温、湿度、风速有关
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毅华介绍,中暑,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超过了散热,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其中包括头晕、胃口不好、精神不振、拉肚子等。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气温高、辐射热强、湿度低,环境气温一般比室内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是湿热环境,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
中暑表现
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刘毅华说,夏日中暑,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嗜睡、昏迷、痉挛,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其中中暑分为三类: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热射病,主要是一方面人体受到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体内的热量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从而难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因为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
热衰竭,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同时,也可能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两大误区
误区1:只有在高温下才中暑
刘毅华说,很多人以为,只有在高温情况下才会中暑。其实不是。因为有时候虽然气温并未达到高温,但是,如果是在湿度太高和通风不良的闷热环境里,人同样也可能发生中暑。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衣裤的人,或者是患有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以及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的人,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者散热受阻,他们的体内就会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从而导致中暑。
误区2:穿得越少越凉快
很多人认为,天热时,衣服少穿一点更凉快。其实不是。在盛夏季节,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摄氏度。如果大部分皮肤裸露在外,会更多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散热反而更慢。因此,越是暑热难熬之时,越不应赤膊,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对于户外作业人员,除了要注意及时补淡盐开水,还要注意衣服不要穿得太少,最好穿长袖衣服和长裤。
提醒
中暑后少吃生冷瓜果
刘毅华说,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
刘毅华说,要预防中暑,首先要有“该出汗时就出汗”的意识。因为一来出汗既可带走环境高温带来的热量,又可带走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二来出汗可以排泄废物,因为汗液含有大量新陈代谢的废物,随着自身流失,废物也随之排出体外。
来源:南国都市报
推荐者:田瑞老师
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感悟、心得,欢迎进入社区参与讨论,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就可以进入社区喔!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