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热,出汗会比较多,稍微动一动,就可能满头大汗,这属于正常现象。人体通过出汗排毒,调节体温,但如果出汗太多,对健康不利。此外,有7种异常出汗说明身体出现异常,应引起重视。
先讲一个真实的事,这是我从医20多年最让人痛惜的病案之一。
年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一位老病人请我上门为他家中瘫痪已久、行动不便的老伴看失眠的毛病。到了他的家里,看到病人的精神一般,脉象也还平和,一问日常起居却让我大惊失色:尽管室内温度并不是很高,最近一周老婆婆却在不分白天黑夜地出汗。白天坐着不动会出汗,晚上睡着了汗出得就更加厉害。一听到这些,我立即嘱咐病人家属,必须医院住院。很可惜,还是晚了。第二天凌晨,老人家就因心力衰竭而过世。
为什么这位病人一开始不正常地出汗,就表示身体处于很危险的境地?长期的老年性疾病和卧床生活,会导致身体非常虚弱。而这位老年人在最寒冷的时候,在身体最不容易出汗的时候,却如同在夏季最热的时候一样不停地出汗。按照中医理论,这就是典型的“大汗亡阳”——阳气正在随着汗液而飞速地脱离身体,生命的火光正在一点点丧失。如果病人家属能够早认识到这一点而采取措施,或许老婆婆就不会过早地离开人世。
春节一过,随着气温回升,我们的身体开始容易出汗。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如果不出汗皮肤就会变得很干燥。有时,出汗也是人体祛除病邪的一种手段,人发汗将体表的邪气排出去,通过药物发汗治病,比如感冒发烧时通过发汗降温。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非正常出汗,或称为病态出汗。了解一些出汗的健康常识,非常重要,了解了出汗就是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上面的病例中,了解出汗就是了解生死。
曾经有一篇关于出汗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
文中说不同的身体部位出汗,表示有不同的疾病。比如,颈部常出汗表示内分泌失调,胸部常出汗,表示脾胃有病等。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这些说法都完全没有依据。中医是以出汗的形式来分类帮助鉴别疾病,而非出汗的部位。
中医认为,非正常的出汗共分为7大类:自汗、战汗、盗汗、多汗、绝汗,闭汗、黄汗。
多汗、少汗、无汗、黄汗的朋友都仔细看看出汗背后的真相吧。
1-自汗气虚或肺气不足
通常人们出汗是因为天气热,或者自己活动量大,身体温度升高,为了降温因而出汗。
但有一种出汗是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动的话出汗更多。
《三因极-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如此描述自汗:“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般来说,自汗主要有三大原因引起:
其一,与外感有关,比如外感风寒后,微微发热、周身酸痛、冒虚汗。
对于外感引起的自汗,中医治疗者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即可药到病除。
其二,是肺气不足,这样的患者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因而需要补气健脾。
中医治宜益气固表,会常用玉屏风散或黄芪、党参、淮山等固气的中药加上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其三,是内热蒸腾,也就是肠胃有里热,这类人群喜欢喝冷饮,面色偏红,常常烦躁不安,有时还会出现低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时不时也会冒汗出来。
这种情况可用食疗的方法,使用参苓粥效果比较明显,原料用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克,食盐、味精适量。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碗即可。
另外,有一些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自汗,或考试、见上司时紧张得自汗,都是暂时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调治。
2-战汗急性热病
战汗,即全身战栗发抖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
战汗最常出现在急性热病的患者中,表现有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发抖、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症状。
战汗的三个阶段是:寒战、发热、汗出。这一系列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患者体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所以,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随着这次发热之后,就会出现冒汗,这正是正胜邪退的表现。如果只热不汗,这是正不胜邪,反而表明病情严重,就需要引起病人家属重视。如战汗后身体热度退去,脉静身凉,就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如感冒发烧战栗汗出后,就退烧了,就是战汗正气胜利之表现。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医院就诊。
3-盗汗阴虚内热或气血亏虚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出即止为特征。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中医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的情形,来形容该病症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小孩因为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头汗,这属于正常现象。
引起盗汗的原因多是由于身体内部阴虚生内热导致,以及气血亏虚。
建议:如果是阴虚内热,应该滋阴清热;如果气血亏虚,应该补益养血敛汗。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长时间服用西洋参,但可能对某一些人效果会不太明显,因为西洋参滋阴清热的力度还不够,而补益气血也不够有利,因而单纯使用一味中药只能对简单的轻微盗汗有一定效果,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4-多汗多汗,就是人体出汗异常多,有的患者还会低热或怕风。尽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绝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如果多汗的患者作了各种检查,依然没有发现问题,一切指标正常,就可以确定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目前西医没有有效的方法,反而传统中医药对这种病状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除了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之外,我们推荐辅助的治疗药膳方法,可以更好地治疗多汗。可用桑葚茶长期代水饮用,起到养阴止汗的效果。具体做法:用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即可。
5-脱汗脱汗又称绝汗,是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身体出汗淋漓不止,病人阳气欲绝。一般需使用高丽参大补、或用附子回阳急救。
在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症,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雨,精神疲惫,四肢发冷,气短息微,这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比如低血糖、低血压、心力衰竭等。一般需要急救。
在出现脱汗时,多数还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心衰、虚脱的病人较为常见,可导致亡阴或亡阳。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
《素问?诊要经终论》:“绝汗乃出,出则死矣。”脱汗是重危之症,医院采取急救措施,切不可耽搁时间,如果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6-闭汗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的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的汗,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
汗的作用是调节体温,汗水就是我们身体的“空调”。按照中医的说法,夏天就是要出汗,出汗是一种排毒,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之中,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那会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或是身体没有办法出汗,就称之为闭汗。闭汗的时间长了,皮肤就会失去呼吸的功能,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怎么活动也不出汗,但体内就会燥热难当。大多数情况因为洗澡或出汗后突然吹风、吹空调、扇扇子等,导致毛孔闭塞,汗就出不来。平时注意洗澡要擦干身体,不要吹干身体;不要在大量出汗时突然吹空调。可以多练习脊柱调息法等调养呼吸丹田的方法,来增强自身的正气,避免闭汗发生。
7-黄汗湿热
出汗后白色汗衫或衬衣上会留下黄色印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黄汗。
黄汗者多属湿热体质,且可能有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或肝癌等疾病,这些疾病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瘀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随着汗液排出体外时,就会出现黄汗。患者大都有上腹部闷胀疼痛、乏力倦怠、厌油腻、眼睛巩膜发黄、皮肤瘙痒、小便色黄等症状,可通过B超、肝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
建议清肝利胆、清热祛湿,常用方子为茵陈五苓散,或用绵茵陈、夏枯草煲水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