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之下,除了防中暑,还要警惕心脑血管疾

入夏以来,我国高温天气势头猛烈,上海追平百年最高气温纪录,多地出现热射病病例。近日,新一轮高温天气卷土重来,不但影响范围广,待机时间也超长。一直到7月底,南方地区将维持高温高湿的状态,不少地区体感温度或超60度。对脆弱的心脑血管来说,也是一次“高危考验”。

研究表明,夏天气温超过30度后,最高温每升高1度,急诊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为什么高温环境会损害心脑血管健康?

高温高湿环境增加心脏负担

研究证实,环境温度如果达到30摄氏度或者湿度达到70%,人们的心脏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机体状态更加适应环境。所以这时候身体会出现心跳加快,血流速度加快的现象。同时也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基础代谢率,心肌耗氧量也会跟随增加,当正常呼吸不能满足心肌氧气消耗时,势必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出汗多,易生成血栓

夏季出汗较多,人体很容易缺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使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流通速度减慢,易生成血栓,造成心肌缺血。

没有正确使用空调

夏季每个人都离不开空调,从低温室内到高温的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从高温的室外到低温室内,血管又会突然收缩。当人们频繁进出时,冷热交替明显,血管难以适应,从而诱发疾病。特别是对于血管脆弱的老年人,猝死会更容易发生。

基础病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糖尿病的家族史,以及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倾向的人群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此外,长期保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疲劳、工作压力大、长期加班的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出23%。长期吸烟、暴饮暴食、酗酒、剧烈运动的人群,久而久之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合理补充水分

夏季身体容易出汗,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基础病患者、中老年朋友应注意要多次少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尽量不要在温差过大的时候或者气温过高时进行室外活动。

2、空调温度尽量不要低于26度

室内可用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空调多用除湿功能,降低湿度以缓解闷热感觉。不要把室内温度调得过低,制冷时,空调温度不低于26℃为宜,避免温度骤降造成血管急剧收缩而引发血压急性升高以及心脑血管意外。

3、饮食清淡

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应尽量少吃冷饮。

4、保证睡眠

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要养成午休的习惯。作息规律,每天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时间。

温馨提示:

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患者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就要积极去就医,不要拖,不要等。夏季需做好预防工作,合理使用空调,隔两个小时需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运动时间可安排在傍晚,尽量不要去温度高、湿度大且人口密集地方,外出运动时穿浅色透气的宽松纯棉衣服,戴上遮阳帽或遮阳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opn.com//zcmbyy/94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