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日子过的真快,从阳历的7月22日起,持续15天左右,就是大暑节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夏季节。这期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天气今日依旧是酷暑难耐,湿度大加上气温高,出行的市民明显感觉到闷热。下午16时左右,中心城区局部降下阵雨,“我正好到单位门口,豆大的雨滴突如其来,淋了一身雨。”采访中市民孙女士说,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进入伏天,雨后不但没带来清凉反而让天气更加闷热。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最近三天雷阵雨频繁,明天最高气温仍然高达36℃,24日气温稍降,最高温为32℃。
大暑物候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一共有24个节气,大暑三候为“初候腐草化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就是枯草堆里出现了萤火虫。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萤火虫,又称“烛宵”“耀夜”,古人认为它们是腐草和烂竹根化成的,在静夜中若隐若现地流动着。大暑时节土壤潮湿,溽气蒸腾,愈加酷热难耐。湿气集聚有时化作倾盆大雨,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提到三伏天的饮食,北方有句俗语,叫作“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在传统习俗里,面食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一些地区还有赏荷花、“喝暑羊(羊肉汤)”、送“大暑船”下海、吃凤梨、斗蟋蟀的习俗。
1暑月赏荷农历的六月,也称暑月、伏月、荷月。南方将农历6月24日定为“花中君子”荷花的生日。民间有结伴游湖赏荷,采莲插瓶,放荷灯,夫妻互赠莲子表达恩爱等习俗。粼粼池水中,莲花叶如碧玉盘,茎似翡翠柱,花若美人面,亭亭玉立,高雅洁净。莲花不仅可供观赏,还能净化水质,减少污染,实不负其品性高洁之名。2送大暑船下海每年大暑在浙江椒江口要“送大暑船”,船身长约8米,宽约2米,内设香案神龛,以及猪羊鸡鱼酒米等食品和桌椅床榻等生活用品。据传晚清时大暑前后病疫横行,人们认为是“五大凶神”(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在作怪,于是建起五圣庙,望其保一方平安,并用渔船将贡品送至椒江口外。大暑船赶制好后,由壮汉们抬着沿街走一圈,再到江边,船老大将船驶出江口外,若船只渐渐漂离海岸,则视为五圣接受了供船,若是涨潮时漂回了海门关,则不太吉利。
大暑养生1主动饮水,高温避暑 俗话说“大暑小暑,有米懒煮”。天气热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失眠体倦,口干舌燥等“苦夏”症状。当你觉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非常缺水的状态,所以最好定时主动饮水。2中暑急救 出行时尽量避开正午高温,在下午三点以后再出外活动。如发现有人不慎中暑,应立刻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地,解开衣裤助其散热,垫高足部,并适当饮用含盐分的饮料。用冷毛巾敷头部,将冰袋置于腋窝、大腿根部等,或将胸部以下浸没在18℃左右的凉水中,能迅速降温,帮中暑者恢复意识,有血压降低、虚脱等症状的要及时就医。3吃豆养脾 大暑湿气重,而我们的脾脏喜燥厌湿,可以多吃些豆类来养脾。绿豆清热除湿,赤小豆养血养心,荷兰豆健脾益气,黑豆养脾利肾。还有扁豆、黄豆、薏仁米等,都可以煲汤煮粥,既清淡滋补,又养胃健脾。夏季能量消耗大,少不了吃些肉食,所谓“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这时节以鸡肉、鸭肉、鸽肉、瘦猪肉等凉性或平性肉类为宜,搭配一些补气清暑的果蔬如冬菇、番茄、西瓜、紫菜等,能清热解暑,生津养胃。
说到“大暑”,
它可是养生的最重要的千金一刻!
一年中的转折点!
在这里,小编要特别提醒大家几件事,
一定切记↓
1“大暑”千万不能大量饮水(冷水)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2“大暑”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大暑至,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一定要注意,大暑季节要出点养生汗身体才健康!可以通过喝点热水,散步,姜水的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毒才能秋冬不生病。
3千万不能喝冰镇饮料!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伏天不注意导致。
4“大暑”不能单纯进补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