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疫情仍在蔓延,封城措施暂未有取消迹象。疫情期间,选择留守在英国的各界华侨华人,都尽自己所能为抗疫做贡献,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绞尽脑汁地帮助身边的同胞和当地民众。从英国侨领到华人医生,从餐馆业主到滞留英国的小留学生,本报记者联系采访了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华侨华人,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抗疫故事。
英国华侨华人第一批从中国购得的3万套手术衣,已于4月中旬运抵英国,多批陆续抵达,图为英国NHS接受华侨华人代表捐赠合影。(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一定会尽一己之力助中英抗疫”
李雪琳
英国浙江联谊会暨商贸会主席
3月-4月
由伦敦华埠商会、英国浙江联谊会暨商贸会和香港新界乡议局海外顾问委员会欧洲联络处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关爱HNS”活动仍在进行中。我们已经接到来自英国各地多个华人组织和个人的慷慨捐赠,目前第一批从中国购得的3万套手术衣,已于4月中旬运抵英国,第二批件防护服明天也将抵达英国。
自中国疫情爆发到现在,英国的华侨华人其实已经贡献了好几波爱心,捐献了很多物款。对于这次对英国的捐助,我们当初还是有一些顾虑,期望并不是很高,但没想到还是收到英国很多侨胞华人的热心捐助。
我在这期间一直承担着寻找货源、把控质量和物流联络的重任,凭着十几年对外贸易的经验,我以为把这些紧急物资从中国送到英国NHS前线医务人员的手里,不会是件特别复杂的事情。但是这几周来我们却面临了极其复杂和曲折的经历,欣慰的是,通过整个团队共同的努力,目前的几批捐赠物资基本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
从锁定捐赠物资、寻找贸易公司、联系生产厂家、确认订单合同、上报使馆审查、欧盟标准认证,到捐赠方和接收方在发货运输过程中的种种手续,我们面对了很多不寻常,比如由于是捐赠类货物,我们通过浙江侨联支持采购的物资无法提供单独的口罩采购合同,导致清关公司无法为货物办理报关手续;比如英国方面对各类防疫物资的需求优先程度不一样,相比口罩和全副武装的防护服,他们更需要半封闭式的手术衣,捐赠物品能否顺利抵英,也要根据医疗物资紧缺程度的需求紧迫度排列,比如我们在寻找防护服经销商时,也上当受骗差点损失惨重。
六周以来,我每天的日程都被这些事情排满,手机每天充电好几次,天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还搞过好几个通宵,在中方和英方之间沟通,我真心希望所有的捐赠物医院医生的手上。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依然保持饱满的热情,因为我知道这是我能尽一己之力,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地方。真心希望世界和平,全球疫情早日结束。
小留学生谢铭天在剑桥郡伊利的街头派发口罩。
“病毒怕高温那就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谢铭天
剑桥郡国王伊利学院
(King‘sEly)初二在读
4月3日星期五
去超市采购时,我发现只有我们一家戴着口罩。回来路上,一个经过的老奶奶停下来问我口罩是在哪里买的?我回答是伦敦的阿姨寄给我的,她便失望地摇摇头,拄着拐杖离开了。我感觉她的背影比朱自清的《背影》里描写的那个父亲更加凄凉。现在的英国人可能也想戴口罩吧,只是他们买不到了。一则新闻说,一些英国养老院的护工们因为害怕病毒而请假了,老年人们只能自己留在那里,我觉得非常难过,想要做点什么。
新冠病毒不是怕高温吗?那每个人都变成一个温暖的人会不会就能杀毒了呢?虽然因为年龄而无法报名NHS的志愿者,但我可以“全副武装”好去发口罩给有需要的人呀!
一大早,我就拿着一盒口罩出现在了超市门口,这是专属于弱势群体的购物时间段。听说了一些中国人在海外受歧视的事后,刚开始我还有点害羞和害怕,但妈妈告诉我,只要觉得这是正确的事,就要放心去做。超市的工作人员也帮了我很多,他们指给我应该在哪里发放,并且提醒我也要记得保护好自己。我还准备了一张写有“请拿一个免费的口罩吧”的纸。本地的老年人们一开始不太理解我在做什么,但看到这个,他们纷纷开始自行拿取,并跟我道谢。哪怕是想要多拿一点,大家也会在跟我解释后询问是否可以。在本地人的帮助和赞扬中,我渐渐放松下来。
改变偏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展示给别人你真正的样子,让他们透过我的行为来了解我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口罩很快就发完了,我自己也感到特别满足和有价值,原来帮助别人也能治愈自己呢。
谢菲中国学联的王玥彤等志愿者们在分装健康包。
“志愿为派发健康包家人都很支持我”
王玥彤
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国际学院,也是谢菲中国学联宣传部的一员
4月9日星期四
疫情在英国爆发后,我负责全英每日疫情状况的更新,并向同学们传达校方还有使领馆针对疫情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几天前,使领馆的健康包到达了谢菲,而我报名成为了发放健康包的志愿者。虽然还是会有些顾虑,觉得免不了会接触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风险,但我十分理解同学们对健康包的期待。既然发放工作迟早都需要有人来做,那不妨我来为此出一分力。家人们也都十分支持我,他们相信经历这次的磨练会让我更加坚强,并嘱咐我做好防护。
今天,学联为每位志愿者都配备了齐全的防护用具,发放全程采取“无接触模式”。大家穿着不透风的防护服从早到晚忙了一整天,不敢喝水,没时间吃饭也没有办法上厕所,有的发放人员甚至出现了中暑和流鼻血的情况。其中一位志愿者在将签名登记表塞进门上的收信口时不慎被铁片划破手,甚至连手套里都有积血。但为了不耽误大家发放进度,这位同学快速跑回家(我们采取志愿者就近发放自己所居住的公寓的原则),彻底清洗包扎了伤口后,又很快返回岗位。虽然很辛苦,但当隔着一扇门听到同学们传来的“谢谢”以及门把手上挂着的感谢字条和小零食时,我觉得特别欣慰。
朱良玮医生参加英国皇家医学会学术会议。
“虽然累,但这人间值得”
朱良玮
英国皇家医学会医生
4月16日星期四
疫情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但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和责任却一刻都没从我肩上落下。医院进入抗疫状态后,有门诊经验的医生都去门诊轮值了,我们也要随时随地待命。医院除了感染科以外,大家还是只穿戴最基本的防护,也尽量做到安抚其他患者的情绪。但想起前几日接诊的一对夫妇,在观察过症状后我建议他们接受检测,之后救护车直接把他们送到医院。还有几位确诊患者也都有其他基础病,之前来看病也并不是奔着新冠来的,可见病毒的狡猾不可小觑。现在大家待在家里,就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一起战斗。
虽然之前早就计划好的复活节假期泡汤了,但是每次出门到超市,职员们都会为我们和其他战斗在一线的人们优先供给生活必备品、咖啡店也不用排队、还有出租车都对NHS员工免费,真是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拧成一股绳对抗病毒。
在英国的华人们也倍儿给力。说实在的,这次华人积极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医院又收到了中餐馆老板的爱心送餐,这些天炒饭、干炒牛河和各式各样的菜肴,大家真是饱到胃里,暖在心上。
这几周每周四傍晚,听到家家户户在窗台上、花园里、街边为我们医务人员鼓掌,心里真是动容、激动!这些天虽然累,但是我心里知道,这值得。
燕姐为金士顿大学学联志愿者送饭。
“心疼留学的孩子们,就想他们过得好点”
燕姐
伦敦蜀湘居餐馆老板
4月7日星期二
今天是重新开始外送餐食的第一天。3月眼见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月中的时候堂食取消,月末的时候外送也停了,但真没想到,好几个学生都说没有外卖他们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