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喀山游泳世锦赛中孙杨因心脏不适退出了男子米自由泳决赛,让人甚为惋惜。他的退赛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孙杨的具体病因并没透露,但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剧烈运动是否会对心脏产生危害?为此,我们专门联系了上海交通医院心内科/急诊科主任医师洪江教授,请他谈谈在运动健身风靡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合理运动才不会造成伤害——
运动具有两面性
今年7月3日青岛海牛队在赛前训练结束后,球队外援戈基奇在大巴车上突然晕倒,医院抢救,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这位塞尔维亚人还是告别了这个世界。心源性猝死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令人悲恸!
运动员常年运动,照理说身体素质应该很好,为何运动员却是最容易发生猝死的群体呢?洪教授指出,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过量的运动无疑会给身体造成负担,运动员的运动量大,而且身体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会给心脏造成相当大的负担,当心脏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造成猝死。
洪教授说,运动具有两面性,毫无疑问,适度运动是有益的,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强身健体。但是过度的剧烈运动则有害。有调查发现,运动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风险,但同时也可以诱发原有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运动员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86%非外伤性猝死与运动相关,其主要原因是心脏相关疾病。
目前猝死的定义尚没有统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有学者将猝死定义为“在原本稳定的临床状况下,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的非创伤、非预料死亡”。关于心脏性猝死,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定义是:“心脏相关疾病导致的、非创伤性、非药物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会运动员猝死工作组的心脏性猝死定义是:“既往未发现致死性心脏疾病,在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死亡,并排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及药物相关的原因”。也有定义为“症状发生即刻或6小时内的非预料之中的死亡”。运动相关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
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对运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尚未有完整统计,各家研究的统计方法不一,病例数差别较大,其中包括高原等对华中地区的问卷及实地调查发现,从年至年共有运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38例。前国际级边裁、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老师周德铨等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从年到年有报道的大学生运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共19例。但这个数据肯定是低估的。洪教授说,就他近几年遇到的病人中,大中学生运动中发生猝死者就有4例。
心脏有病是主因
运动并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其幕后黑手其实是心脏病。研究显示,多种心血管疾病可以造成运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包括冠状动脉畸形和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离子通道病及系统性疾病心脏受累等。美国的研究显示,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洪教授提醒,并不是所有心脏病都会有表现,有些心脏病是潜在的,患者可以如正常人般没有任何症状,对于一般性活动完全不受影响,但若是处于突然剧烈运动状态,可能就会发生严重的意外事件。正因如此,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有时很难预防,令人措手不及。
如何运动才能避免猝死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运动呢?针对不同的三类人群,洪教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1第一类人: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有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有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家族史者,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及早做心脏疾病的筛查,看看是否存有潜在的心脏疾病。在明确自身状况下再开始合适的运动。
2第二类人:已经明确患有心脏疾病的人一定要经过心内科、运动医学科医生评估后,制定适宜于患者的运动方案,不能自行采取一些不合适的运动,这类人更加不适合参加剧烈运动,竞技类运动要禁止。
3第三类人:无家族史、无心脏病的人这类人应该说没有太多的运动禁忌,但是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来说,运动量也一定不能太大,长期不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对身体健康而言也是非常不合适的。这类人运动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运动量。尤其值得提醒的是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和运动后的整理运动不可少,这些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让心脏能有适应的过程。
洪教授指出,其实无论是上述哪类人群,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前,最好都先做一次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参加运动,最好在运动前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应的辅助检查。要注意血压和心率,听听有无心脏杂音和肺部罗音,评估心肺功能如何。这些辅助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可检测出心律失常、心梗等显性的、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病;运动平板试验,可动态观察心脏是否存在隐患;动脉硬化检测,可早期诊断和筛查出动脉硬化。只有在完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下的运动才是安全的。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也是要讲究科学的,合理运动可以给我们身体带来非常大的益处,不合理的运动则会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在运动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项:
注意一:不要单独运动我们提倡结伴运动,至少两人一起运动,万一其中某一人发生晕厥,另一个人可以施救。洪教授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心肺复苏术,发生晕厥时的前3~5分钟是最重要的,但是往往这个时间段救护还不能赶到现场,所以就需要我们普通人也能有急救常识,为患者施出援手。
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胸外按压。首先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次/分,下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如果是专业人员,可以实行人工呼吸,普通市民则不再强调人工呼吸。不能因为人工呼吸耽误了胸外按压。
注意二: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洪教授建议运动半小时至1小时是比较合理的。超过2、3小时的运动对心脏的负担相当大。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运动量也是不一样的,老年人运动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点,有基础性疾病的人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其实只要动起来,即便是几分钟时间,对身体也会产生好的作用。
另外,运动最好是在傍晚进行,洪教授不建议在清晨刚起来的时候立即展开运动,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若要在清晨运动,那么要等太阳升起后,并且已经起床至少1个小时后再运动。
注意三:运动不可以过于剧烈有调查显示,最容易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是一些剧烈的运动,如足球、篮球、长跑、游泳。所以运动切忌过度,尤其是已经患有疾病的年轻人千万不可以争强好胜,和自己的身体较劲,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对于老年人,和已经患有疾病的人,最好请专业的医生制定运动方案;若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就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注意四:高温时不主张户外运动人本身有调节温度的能力,但是高温下,超过37℃人体就无法把热量排出去了,在户外就很容易发生中暑。所以洪教授不主张高温天在户外做运动,最适合的是室内游泳。
若发现周围有人中暑,应该立即将患者抬至阴凉处,周围不要拥挤太多人,让空气保持通畅,解开患者的衣服,有条件的话用凉水给患者擦身,在额头、腋窝下放置冰块。呼吸暂停的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同时拨打请专业急救人员救治。
注意五:运动前后的饮食饮水有讲究运动前不要吃得过饱;运动中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以防运动虚脱;运动后也不要马上就吃饭,适量饮水,不要过多过快。运动后能量少可以吃块巧克力。夏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胃炎的发生。
最后,洪教授提醒在运动中,如果出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感到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或是头晕、心慌、恶心、胸闷、出汗、浑身无力,就要中止运动,进行休息。
专家简介洪江
上海交通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现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全国委员,个人特长: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器安置术、射频消融术。
北部特需门诊: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天国际医疗保健中心VIP门诊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