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gh_af6ef7c1d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进入伏天,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日子已经到来了,除了伏天养生还有什么注意的呢?就是防暑!防暑!防暑!
因为中暑。。。会死人的!(别怕别怕,经过适当的处理,也是可以恢复的)
注意: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什么是中暑?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中暑的分类1.先兆中暑
2.轻症中暑
症状: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3.重症中暑
①热痉挛
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
②热衰竭
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③热射病(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它可以迅速发生;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
中暑的原因1.环境因素
在高温作业的环境中,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2.个人体质因素
在公共场所,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中暑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中暑的救助一旦发现或疑诊中暑人员,就要及时开展中暑的救助,使病员转危为安。科学的救助方法不仅有助于正确救助病员,还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高温环境下,如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口渴、多汗、四肢酸软无力、全身疲乏、心慌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无论体温是否正常,均应考虑中暑先兆。
01
搬运中暑者应当迅速使中暑者脱离高温环境,将其搬至阴凉、通风的地方。
先让病员平躺,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其呼吸和散热;然后让其双脚太高,这样有利于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02
帮助散热使用电风扇、空调,并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中暑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中暑者额头、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散热(蒸发散热)。冰袋切忌直接置于心前区,以免引起心脏骤停。
当体温降至38℃后,应放缓或停止降温。
03
正确补水高温环境下,一旦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已补充流失的体液。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饮水量以不超过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结果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痉挛的发生。
04
及时医学救助轻症中暑人员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对已发生昏迷、高热、抽搐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必须立即拨打,医院进行抢救。运送过程中注意为中暑者遮阴,并使用冰袋等降温措施。
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
若中暑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若现场无人能做心肺复苏,应大声向周围呼救。
婴幼儿中暑的观察婴幼儿不会说话,遇到以下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1.体温达39~40℃时,出冷汗、皮肤湿冷;2.皮肤发红、发烫,并且干燥无汗;3.宝宝烦躁不安且哭闹,呼吸和脉搏加快,接着会显得很疲乏,甚至发生抽搐或昏迷;4.较大的幼儿出现恶心、头晕,失去方向感,表现的昏昏沉沉,对外界反应迟钝。
婴幼儿中暑的处理1.宝宝如有呕吐,应及时清理秽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2.将宝宝转移到阴凉处,脱掉衣服,用电扇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全身用冷湿毛巾擦拭。不要用冰水或冰块使体温剧降,否则会使皮肤血管极度收缩,皮肤血液明显减少而无法继续排热。
3.每个10~15分钟给宝宝喂白开水,但不要给呕吐的宝宝饮水,以免加剧呕吐,频繁呕吐的医院。
中暑急救错误做法1.自行服食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如果用退烧药来降温,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药物的副作用更大。
2.过度擦拭酒精:不仅会刺激皮肤,使用过量甚至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3.敷冰块、冰袋:过冷反而导致血管收缩而无法顺利散热。
4.浸泡在冷水里:题匾血管遇冷急速收缩后,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急症。
5.涂抹感觉清凉的外用成药(如万金油):油性物质更不利于散热。
预防中暑1.高危人群
老人
高温下作业的工人
肥胖、糖尿病、慢性心脏、肾脏疾病
婴幼儿
某些药物也使人处于中暑的危险中。这些包括β受体阻滞药、利尿剂和一些用于治疗抑郁、精神病或多动症的药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