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上海有位产妇坐月子,遵循家人“捂月子”的意见,在不开空调的房间内睡觉并盖着厚棉被。后来,产妇中暑,抢救无效死亡。现在,又有类似事情发生了!
小张今年23岁,4月6医院剖宫产生了一个男孩子,4月11日出院。出院的时候,她就惊呆了。婆婆拿来一大包冬天的衣服,棉毛衫、棉毛裤、羊毛衫、羊毛裤、棉大衣,甚至还有毛线帽,要她全部穿在身上,要知道那天的温度已经在二十度开外了。
婆婆说,“刚生完孩子,不能吹风,一定要捂,不然以后身体很差的。”
小张想不要违背大人的意思,一件件穿上,离开衣服大厅的时候,看到其他产妇出院也是裹毛衣戴帽子,她想这也正常。
坐上车,小张闷得开了窗,她老公又把车窗关上了,“我妈说了,不能经风。”她偷偷开一条缝,老公再次立即关上。
闷回家,一到卧室,小张立即扯掉身上的厚衣服。婆婆跟着进来,立马关上了所有窗户,还有房间门,拿来一套厚的棉睡衣,“平时,家里穿这套。”
小张叹了口气,吃了碗面条,钻进被子睡午觉。
睡着睡着,她感觉很不舒服,整个人没有力气,昏昏沉沉,竟然有点发抖。婆婆进来一看,以为她还冷,捧来一床8斤重的被子,盖在原来的被子上。小张感觉翻个身都难。
迷糊中,小张想把这床被子掀掉,她老公看到了,又把被子重新盖好。“我感觉人更昏沉了,眼睛都睁不开。”这时候,小张身上一滴汗都没有出。
等到下午五点多,小张的爸爸来看女儿,一看不对,小张整个脸通红,眼皮也肿着,一摸额头,非常烫!爸爸给女儿量体温,39.8℃,将近40℃,这时候,叫小张,她已经没反应了。
“医院,这样不对的!”小张爸爸说。“没事吧,我们那个时候做月子都这样捂的。”婆婆说。
医院。傍晚7点多,小张又回到浙江省妇保送入急诊,急诊医生怪他们家人,怎么弄成这样,都说月子不要捂了!
这时的小张满身大汗,手指头上都在淌汗,她还穿着厚睡衣,人也叫不应。医生赶紧让她脱衣服,额头、脖子、腋下、膝盖后面都敷上冰袋,物理降温。
小张被诊断为“热射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因为她意识不清,医院重症监护室监护。
急诊科医生说,“还好,你们送来的还算及时,拖到明天,估计产妇就不行了。说了这么多次,产妇坐月子,不要捂,不要捂,刚刚4月里就这样捂的中暑。”
重症监护室过了一晚,小张的体温立即下来了,第二天降到37.4℃。再观察几天,小张就可以出院了。
小张的主诊医生是省妇保产七科的陈利青博士,她说,小张是90后,身体底子好,出院的时候情况很好,现在因为“捂热”医院急救,真是不应该!医生说,“坐月子的观点,说了多少遍了,现在的条件和以前的不一样,千万不要用以前的老一套了!”
此前,还曾有过报道,一位新妈妈在产后1个星期,双腿出现肿胀和痛感,家人和她都以为是怀孕后出现的寻常下肢水肿,没想到却被医生诊断为全肢深静脉血栓。医生说,如果再拖一段时间来就诊,很可能出现腿坏死,从而要截肢,甚至还可能诱发肺栓塞,有致命的风险…
肺梗塞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猝死因素,比心肌梗塞‘杀人’更快,一旦血栓将肺动脉大血管堵塞,不到几分钟人就会断气。孕产妇则是肺栓塞的高危对象。
元凶是什么?又是传统的坐月子观念!这名产妇每天躺在床上休养,即使大小便都不离床,吃的也全都由家里人端到床边,这才……
警惕:四种月子“坐”不得!
1.“闷”月子
按老说法,产妇怕风,所以即使是夏天也得门窗紧闭,不留一点缝隙,而新妈妈也要穿长衣长裤,避免受风。
其实,产妇需注意的是别着凉,只要别对着凉风吹,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淋浴是可以的,但不可盆浴。因为产后一段时间内,宫口是开放的,盆浴可能会导致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感染。另外,应保证居室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室温过高时,可用空调或电扇降温,尤以空调降温更为理想。但无论是自然风还是空调或风扇的风,都不能直接吹在产妇身上。
2.“懒”月子
妊娠结束后,应多鼓励产妇下床,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尤其是剖腹产的妈妈,更要早些下床活动。因为产后增加运动能帮助盆底肌恢复的更快、更好。产后不运动反而会造成盆底组织的损伤,很多老人打喷嚏、咳嗽会出现漏尿症状,就是盆腔器官脱垂造成的。
3.“淡”月子
老人常讲,饭菜里放盐会影响产妇下奶。但一点盐都不吃并不可取,因为“食之无味”会影响产妇食欲,而适量的盐会增加食物摄取量,能补充大量维生素、蛋白质,有助于新妈妈身体恢复。而且坐月子时会大量排汗,也会丢失盐分,所以补充食盐是必要的。
4.“补”月子
为了让宝宝吃到奶,很多新妈妈在生产后便开始喝下奶汤或药。其实,产后下奶汤不宜过早喝。剖宫产的产妇出奶要慢一点,不必过于着急。若过早食用下奶汤,可能会造成后期乳汁淤积,导致乳腺炎、产后发热等症状。
来源:楚天都市报综合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网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