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小编不信——
把空调关了试试?
早晨打开朋友圈
发现不少朋友都被“热”醒
随着中伏天的到来
几乎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天气
↓↓↓
“清晨起来打开窗,阳光刺眼啊!”
伏天除了养生
更重要的是要
防中暑!防中暑!防中暑!
因为,中暑也是有可能死人的!
不过别怕,只要经过适当的处理,
也是可以恢复滴^_^
*注意*出现轻度中暑症状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情况加重。
什么是中暑?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中暑的分类1.先兆中暑
2.轻症中暑
症状: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3.重症中暑
①热痉挛
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
②热衰竭
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③热射病(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它可以迅速发生;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
病因1.环境因素
在高温作业的环境中,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2.个人体质因素
在公共场所,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中暑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中暑后的应急措施中暑救治原则是什么呢?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于祝先提醒广大市民,发现有人中暑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脱离热源环境、迅速降低体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方法
1.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
3.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5.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俗话说
预防是治疗的第一步
若能防患于未然自是最好
那在日常生活中
该如何预防中暑呢?
↓↓↓
如何预防中暑
1.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
2.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
3.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在地上洒水,使用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4.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每天应抽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5.保持充足睡眠,睡觉时避免空调和电风扇直吹。
6.家里常备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按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7.高龄老人、孕产妇、婴幼儿、有慢性疾病的人员,在高温天气尽可能减少外出,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除了这些
你还有什么防暑妙招吗?
不妨在下方留言
让更多的人知道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