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热不可耐。
热浪袭来,难行室外。
如在蒸笼,衣服尽湿。
方知农民兄弟“汗滴脚下土,粒粒皆辛苦”。
忽然想起古人,
没有空调与冷饮,
日子怎么煎熬?
忽然想起《水浒传》里白胜所唱: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为了生计,
农民自然是头顶烈日,
脚踏酷暑,
背朝黄天,
挥汗如雨。
那些皇帝老儿,
除了摇扇解暑,
还有什么解暑之良方,
且跟我来看看今人与勾践、雍正、慈禧的消暑故事。
一,今古空调大比拼
今人住有空调,
食有冰箱。
当然,
在八十年代时,
不要说空调少有,
风扇也很少见。
前两天有一批60后聚会有人唏嘘不已:
85年办公室有了风扇,
年轻人为了享受凉风,
竟然把办公室当成卧室,
几个小年轻席地而睡,
吹一晚上风扇。
当然,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空调,
空调还要调到最低,
这时凉风习习,
沁人肌肤,
吃点冷饮,
熨帖肠胃,
惬意的很,
自以为比皇帝老儿还要享受。
殊不知,
早在多年前,
战国时,
已经有了集空调和冰箱功能于一身的古代黑科技——“冰鉴”。
有图为证。
这是个设计精美的方形的青铜制品,像鼎,又不是鼎。
开口处长宽高约63厘米,
重量达到了公斤。
专家们们认定,
这是从曾国国君“曾侯乙”墓中挖掘出来的,
古人的“冰箱”——“冰鉴”。
这“冰箱”,
里面最外面的壳之间有个夹层,
这夹层就是放“冰块”的,
最里面是放置食物,
这就是古人的冷饮。
同时,
冰块融化时散发的冷空气,
顺着冰鉴盖子上的小孔,
蔓延到屋子里,
可不就是个能降下高温的空调吗?
(冰鉴空中拍照)
当然,据说统治的江浙一带越王勾践十分怕热,
他干脆直接吃住在冰厨里。
所谓的冰厨相当于一个低温的厨房,
里面摆满了冰块。
越王勾践避暑时就住在冰室里,
而且睡在特制的冰床上,
当然是穿着貂皮裘衣。
这感觉,
跟现在的年轻人裹着棉被吹空调的感觉一样一样的。
二、看雍正的象牙凉席,高科技工艺制作,自是前去古人,后无来者。
现代人不仅有了空调房,
还有水床等等,
现代人的水床水床温度自动调节,
自然是舒适无比。
皇帝的住宿当然有人挂念在心。
为了避免皇帝中暑,
也为了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往上爬,
有人精心制作了避暑珍品——象牙凉席献给雍正。
这两张象牙席的实物,
现在还在故宫博物院里,
就是这个模样:
我们近距离目睹这珍贵的文物,
其中一张为2.1×1.4米的象牙席,
均是由宽仅0.2厘米的扁平条编织而成,
席面呈人字形纹,
四边和背面包有绸缎。
最珍贵的是,
象牙,
质脆易断,
任由工匠像竹篾一样编制,
肯定要经过精细的高科技工艺的处理,
才能达到如此柔韧的要求。
当然,
难能可贵的是,
雍正听到象牙席繁杂的制作工艺,
昂贵的材料和人工后,
认为凉席虽好,
但是毅然立马下令,
象牙席永不再造,
以防权贵效仿!
雍正廉洁有为,
才有康雍盛世。
三、老佛爷的冰镇不逊今人,冰激凌鼻祖来自老祖宗
今天有各种冷饮等食品让人眼花缭乱,
冰糕,
汽水,
冰雪micheng,
是孩子们的目标,
年轻人的挚爱。
把持大清政权四十多年的“老佛爷”也是冰镇食品的铁杆粉丝,
她喜欢把青胡桃砸开后
“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这是不是特别像现代人的冰激凌?
但是冰淇淋最早的起源是在吃货最多的宋,
那时的冰酪是有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
宋人的笔记中比比皆是。
据说元朝时,
统治者就垄断了冰酪,
只能在宫廷里流行,
禁止民间制作。
这种方法传到了国外,
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冰淇淋。
当然,
说了这么多避暑神品,
多数离不开冰。
古人没有机械制冰,
那冰从何来?
就以清代为例,
北京城的采冰,
多在农历寒冬腊月进行。
采冰由工部负责,
他们往往在深夜开工,
在干净的冰场,
用六尺长的冰镩,
划出一块块方正一尺五寸的冰。
然后用采冰车运到冰窖。
整个“采冰”过程十分艰辛。
清朝嘉庆年间有《采冰歌》:
穷人爱钱不惜命,
赤脚踏冰寒割胫。
这场面,想想都冷。
这种采冰,
往前可以追溯到商朝,
就已经有相应的部门机构负责采冰。
想想古人,
看看今天,
正是;
时代飞速发展快,
避暑珍品不足奇。
古人冰镇属王侯,
今入寻常百姓家。
古人的避暑技术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
敬请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