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生活图鉴#
今年夏天中国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气温常高达35°C,甚至40°C以上,很多人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甚至有人因为气温太高而出现热衰竭死亡的情况。
什么是中暑?中暑除了头晕,还有哪些症状?中暑又该如何处理、急救和预防?今天我们就来分享相关的知识。
中暑和热衰竭是一回事吗?
现代医学将气温过高所造成的身体伤害,分为“热衰竭”和“中暑”。
两者的形成原因不完全一样,但起因都是气温过高。
热衰竭是指待在高温环境下太久,不断地流汗,而且没有持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所造成的全身性不舒服。
而中暑是指在某些环境中,身体无法正常地散发热量,造成核心体温超过40°C,伴随着中枢神经功能出现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热衰竭的形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酷热的环境中,身体的水分大量流失,病人会觉得非常口渴。
另外一种则是在水分大量流失之后,一时补充大量的水,而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钠离子)。
出现热衰竭后,会感到头痛、疲倦、无力,甚至有躁动不安、定向力差、恶心呕吐、脸色苍白、肌肉痉挛等症状。
而中暑症状是,起初觉得很热,心跳、呼吸过快,血压过低。
如果病情继续恶化,身体会更难排出过多的热量,以致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定向力差、抽筋,严重者甚至出现视力障碍、神智混乱、多器官衰竭。
区分中暑和热衰竭,有三个重点:
核心体温、流汗情况以及意识是否清楚。
热衰竭的人,核心体温接近正常,排汗也是正常的,虽然可能感到头晕,但还能与周围的人对话;而中暑的人,核心体温往往达到40oC以上,皮肤反而不出汗,且干燥、发红,此外,病患通常处于昏迷或接近昏迷的状态。
中暑原因是什么?让你中暑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天热中暑,通常都与以下风险因子有关:
1、高温度的环境:比如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
2、高湿度的环境:一般来说,在正常湿度下,身体除了流汗,还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用“蒸发”的方式散热。但环境湿度若大于75%,则难以通过蒸发散热。
3、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年龄在70岁以上:患有这些疾病的病患,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如一般人。
4、长期服用抗胆碱药物:如一些抗忧郁、巴金森氏症的药物,可能会减少排汗,提高中暑概率。
中暑怎么处理?送医之前5步骤正确急救
如果在炎热的环境中,突然有人出现头痛、疲倦无力、恶心呕吐等疑似热伤害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辨别病患是热衰竭还是中暑。
如果判断为热衰竭,那么可以先让患者补充水分,并在水中适度加入食盐或运动饮料以补足电解质(每公斤水约加0.1~0.15公克盐),再观察体温有没有持续增高,是否有意识越来越模糊、甚至昏迷的状况。
如果情况不佳,则必须尽快送医。
如果是中暑,体温已经超过40oC,那么应该迅速降温,并且送医。
送医之前,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中暑急救:
1.将患者抬到阴凉处休息。
2.脱掉患者身上多余衣物,让身体能够散热,并保持呼吸顺畅。
3.帮患者搧风、洒水。准备多条毛巾泡在冰水或冷水里,然后用湿冷的毛巾擦身,帮助降温。
4.用冰袋敷在颈部、腋窝及鼠膝部。
5.如果患者能喝东西,可以给予少许冰凉饮料或淡盐水。
预防中暑,遵循5大要点
预防中暑、热衰竭等热伤害,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在有遮蔽物的地方工作,避免阳光直射身体。
2.穿着浅色、宽松、排汗效果好的衣服,避免身体累积过多的热。
3.勤换衣服,别让汗浸湿的衣服闷住身体。
4.多喝水并且适当补充盐分,避免喝含酒精、咖啡、茶叶等较利尿的饮料,以防脱水。
5.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