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过分疲劳的人,更容易发生。医生提醒:高温天气下,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以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如此环境最易中暑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诱发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
01
中暑气象特点
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
一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湿度小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比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为湿热环境,气温高,湿度大,但辐射热并不强。
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2/3余热通过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
02
中暑气象条件
据实验研究,导致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为:
相对湿度85%,气温30-31℃;
相对湿度50%,气温38℃;
相对湿度30%,气温40℃。
警惕热射病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热射病发病原因
热射病是发生在高热环境中的一种急性疾病。体温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管辖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与一系列反射进行的。身体的产热量与耗热量是相适应的。散热的方式有传导、辐射和蒸发3种。其中30%靠传导,45%由辐射,25%由蒸发而散热,这样使体温维持恒定。当外界温度在35℃以上,超过了皮肤温度(32℃~34℃)时,由传导和辐射而散热的方式受到障碍,此时散热仅靠蒸发来实现。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湿度及流动速度有直接关系,在空气湿度和温度相对高的条件下,空气又不流通,仅有的蒸发散热方式也大受影响。这时如果运动量很大,体内产热过多,热量积累的结果使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可升至41℃~42℃,从而影响生理活动,加上高温环境下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引起热射病。
热射病的危害
热射病的症状轻重不等,轻者仅呈虚弱状态,重者有高热和虚脱。一般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及呼吸加快;重者可引起昏迷,体温高达41℃以上,脉搏极快,而呼吸短促;最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而致死。
中暑急救方法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症状,在高温并高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轻者可能有头晕、无力、呕吐等表现,重者可发生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热休克等,如果发现或者处置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对中暑决不能掉以轻心。
01
中暑紧急救护
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若患者中暑较轻,喝些凉开水,吃一些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有助恢复。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
每10—15分钟测量1次体温。
对于较重的患者,特别是有昏迷的,一方面要急救,同时让医院处理。
02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紧急处理要点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万一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毙。首先,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
然后,用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以降低他的体温到正常温度。
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