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进入夏季“三伏”和梅雨季节,气温高,降水多,细菌繁殖快,蚊子和老鼠进入到活动高峰期,很容易发生中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食源性疾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蚊媒、鼠媒传染病。
11
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调节温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中暑初期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中暑三类。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除以上症状外,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发生中暑要及时降温、休息和补水,重症患者应及时就医。出现中暑先兆或轻度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医院进行急救处理,救治重点是降低体温,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健康行为建议
高温作业应严格遵守规程;夏季室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毫升,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要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建议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必须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小知识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02
0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是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临床表现首先是眼睛结膜充血、双眼红肿,红眼病的名称由此而来;其它临床症状有眼睛流泪,怕光,瘙痒,刺痛,有强烈的异物感,分泌物明显增多,特别是清晨起床以后,分泌物增多的现象更为显著。
健康行为建议
加强游泳池、浴室、理发店消毒管理;严禁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流行季节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
讲究个人卫生,实行分巾、分盆;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
03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通俗的说就是吃出来的病,包括化学性的(农药、鼠药、亚硝酸盐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菜豆、毒蘑菇、不明野菜、鱼类组胺中毒)等。其中大多数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吃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所致。7月份,盐城进入三伏天,气温较高,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加快,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健康行为建议
一、保持清洁
饭前便后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也要经常洗手;
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
避免虫、鼠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二、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它食物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菜板。
三、食物烧熟煮熟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
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70℃,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
任何食品都有储藏期限,在冰箱里放久了也会变质;
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
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
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尤其是海鲜;
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
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查看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购买标识不全的食品。
04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又叫“哈夫病”,其典型症状是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肌肉受累情况,严重者可造成肾脏和代谢系统伤害。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包括过量运动、代谢紊乱、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近几年,我国陆续发现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虽然现在尚不能断言小龙虾就是“元凶”,但可以肯定食用小龙虾是一种高风险致病因素。因此,一旦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或身体乏力等情况,在及时就医的同时,要主动向医生讲述近期的饮食史,特别是有没有食用过小龙虾,以便尽早确诊治疗。
健康行为建议
不捕捞野生小龙虾,不购买非养殖的小龙虾,不在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
不要进食死虾;不要进食感官异常或味道不新鲜的龙虾;不要进食龙虾头部,尽量抽掉虾尾肠道。
龙虾烧煮之前要尽量清洗干净,多在干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烹饪时应煮熟煮透,以有效杀灭细菌或寄生虫。
不要一次大量进食龙虾。
过敏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吃龙虾。
凡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医院就医,并说明进食史。
05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
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健康行为建议
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给儿童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最好在去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乙脑疫苗接种。
※小知识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
606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受感染的蚊虫传播的急性病毒性出血性疾病。病名中的“黄”是指一些患者具有黄疸。若不治疗,高达50%的黄热病严重病例会死亡。
健康行为建议
疫苗接种是预防黄热病的最重要措施。
清除蚊虫繁殖场所,在蚊虫早期孽生的水中喷洒杀虫剂,使用喷雾杀虫剂杀死成蚊,使用蚊帐等,可降低黄热病传播的风险。
07
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
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老鼠通过排出含有病毒的唾液和尿、便等排泄物直接感染人类。
健康行为建议
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的场所;在清理脏乱杂物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灭鼠防鼠,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避免与老鼠的血、唾液和尿、便等排泄物接触;
不吃可能被老鼠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用碘酒等消毒。
必要时,高发病区的10岁以上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在流行前一个月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作者:吕建兵,王小山,谢延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