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正是伏天的开始。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时段。
小暑之后,天气炎热,强烈阳光照射过久,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外界气温高,空气中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或出汗过多,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也会中暑。在这样的天气下,防中暑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暑的症状及分类
按中暑症状轻重可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三类。
1.先兆中暑
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出汗但不多,体温可略有升高,发热可能在37.5℃左右。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2.轻度中暑
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等。发热往往达38.5度左右。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
大多数情况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烦躁或精神错乱、肢体抽搐等,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中暑后的急救措施
1.转移
迅速将中暑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
2.降温
物理降温作为首要治疗方法,可在患者头部敷冷毛巾,可用冷水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加强体温变化的观察。
3.补液
中暑患者仍有意识时,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或冰啤酒等饮料,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如出现意识不清、高热、休克等严重症状,立即拨打送医院诊治。在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肘窝及大腿根部,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如何预防中暑
1.防晒
夏天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00-16:00的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2.补充水分
酷暑季节要多喝水,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可吃一些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的水果,补充纤维素和维生素。
3.充分休息
避免长时间滞留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身体不适时不要坚持,要适当休息,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4.清淡饮食
酷暑季节,在确保平衡膳食的同时要遵循宜淡不宜腻的原则,要控制生冷及辛辣食物的摄取。可多喝一些清淡的菜汤、鱼汤以补充出汗损失的盐分,注意适量吃点苦瓜等有苦味的食物以达到清热解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同时注意多摄入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和纤维素,保持大便通畅。
摄入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特别是摄入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有粗粮、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西红柿等有色蔬菜水果;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有鱼、肉、蛋、奶和豆类。
老年人,儿童、孕妇、婴幼儿体质虚弱,体温调节功能和散热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发人群。因此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更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和行走,感觉到热时,一定要借助自然风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暴晒。在养生方面,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保持心情愉悦,气血和缓,心静自然凉。
原标题:《“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预防中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