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煎蛋、温度计爆表、“火炉”城市不断洗牌……连日来,高温天气话题刷屏网络,“热”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根据最新气象预报,未来10天,中国中东部地区将迎来今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高温天气,最强时段,预计全国高温面积可达万平方公里,将覆盖21个省份。
热热热!多地高温刷新历史极值
今天开始,今夏“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将正式开始。不过,进入7月之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全国多地已经提前感受到了“伏天”的炙烤。
这两天,新疆的高温天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之一,在火焰山所在地吐鲁番,40℃以上的高温天已持续13天。10日18时,吐鲁番最高气温达到了49℃,打破了当地的最高气温极值纪录,吐鲁番二堡乡气温更是突破50℃。
除了新疆,陕西也有多个地区出现高温破纪录的情况。根据陕西省气象台的监测,截至10日16时,西安温度达到40.9摄氏度。陕西省有19个站点的气温超过40摄氏度,主要集中在渭河沿岸的部分地区。其中,杨凌、扶风、眉县、乾县等地区气温超过41摄氏度,均已超过历史极值。
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报道,13日至17日为此轮高温天气最强时段,预计13日全国高温面积可达万平方公里,将覆盖21个省(区、市)。这期间,新疆北部、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将持续出现35~38℃的高温天气,局部可达40℃左右,高温持续日数5~8天。
高温热浪来袭,你对中暑了解吗?
《夏日健康信息提示》明确,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中暑三类。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除以上症状外,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晕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专家特别提醒,相对于青少年,中老年人夏季更容易中暑。相关研究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健康支招:高温天如何预防中暑?
第一,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室外的停留时间,外出时走阴凉处,打遮阳伞或戴遮阳帽,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最好不要出门。现在已进入暑假,许多家长带孩子出游,甚至还有爷爷、奶奶陪伴,专家提醒,外出旅游一室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要正午出游,避免太阳直接照射肌肤。
第二,室内注意通风降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以免降低人的耐热性,出门时难以适应。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要避免室内温度的忽冷忽热,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
第三,多喝水,适当补充电解质。一般半小时喝一次水,每次~毫升,一升水里可加半匙盐。
第四,身体发热发烫时,可用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散热。
第五,炎热难挡时可用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把手腕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5秒,有助降低血液温度。
第六,中老年人可早晚饮用一杯白桦茸,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同时可以调节血糖和清脂降压,改善肠胃功能,提升抗击高温天的机体防御能力,减轻中暑慢性病并发症。
第七,还掌握中暑急救措施。因为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当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等现象时,就要警惕。如果发生昏迷,应立即将患者抬放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扣、腰带,用冷毛巾敷在腋下、头颈、腹股沟处,或者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并适当补充水分。紧急处理后体温仍持续上升,则可以在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时,说明病情已非常危险,医院救治。
欲知产品更多详情请拨打--或-!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赞赏